国史明是非,将以垂万世。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
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
国史明是非,将以垂万世。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
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
此诗《史馆感怀三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杨守陈所作,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和思考,表达了对历史记载公正性的深刻关注。诗中以“国史明是非”开篇,强调历史记录应清晰地展现事实真相,以垂范后世。接着,“将以垂万世”一句,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记录的重要性,即通过历史的传承,影响和指导未来。
“匪果具三长,曷由通五志。”这一句则提出了对历史编纂者能力的要求,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勇气和毅力这“三长”,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以此为基础,传达出“五志”——即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为冠必待工,锦使人学制。”这两句运用比喻,说明历史记录如同冠冕和锦绣,需要精心制作,而学习历史则如同学习如何制作这些精美之物,强调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性和重要性。
“恶羊能败群,薰犹可同器。”这里通过“恶羊”破坏羊群的比喻,警示历史记录中不应容忍错误或偏见,即使是最微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整体的失真。同时,“薰犹可同器”的表述,意味着即便是在同一容器中,不同的材料也能和谐共存,暗示了历史记录应当包容多样,但又需保持其本质的纯净和客观。
最后,“谁谓天闲中,不择驽与骥。”这句话表达了对历史编纂者选择标准的质疑,即在历史的记录中,不应忽视任何个体或事件,无论是杰出的“骥”还是平凡的“驽”,都应被公正地记录和评价,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公正性的坚持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记录和学习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历史公正性的强烈呼吁。
绿水摇空,东湖岸浅。芙蓉弄色晴霞暖。
一枝谁折到空斋,香从十里分来远。
花似多情,于人眷眷。不愁辞藕馀丝断。
朱颜解自领薰风,疏帘镇日为高捲。
良时展芳宴,乃在西坰囿。
珍木敷丹霞,翔云冠篁竹。
柔条纷葳蕤,扬萼随风郁。
命酌临疏槛,改席俯岑萼。
徽丝启丽节,簧筦递间作。
烝殽归不馀,驰爵无虚复。
式敖欢具美,迨辰旷行乐。
不顾好无荒,但恐沉曜速。
神往物俱捐,形遗思自豁。
令仪钦末要,脩矩誓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