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过初短宵,春气困人如浊醪。
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
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
披衣散发久逍遥,髣髴枕痕犹颊上。
却思昔簉鹓鹭班,每听朝鸡长惨颜。
戴星侵月未为苦,冲风冒雨长艰难。
何如谪堕溪山里,钟鼓不闻春睡美。
先生梦觉本来齐,更与睡乡重作纪。
清明已过初短宵,春气困人如浊醪。
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
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
披衣散发久逍遥,髣髴枕痕犹颊上。
却思昔簉鹓鹭班,每听朝鸡长惨颜。
戴星侵月未为苦,冲风冒雨长艰难。
何如谪堕溪山里,钟鼓不闻春睡美。
先生梦觉本来齐,更与睡乡重作纪。
这首诗《晏起》是宋代诗人李纲所作,描绘了诗人从清晨到午后的日常生活片段,以及由梦境到现实的转变,充满了对过往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当下田园生活的向往。
首句“清明已过初短宵,春气困人如浊醪”以清明节后春夜的短暂和春日的慵懒氛围开篇,形象地描绘出春日夜晚的宁静与慵懒,仿佛春日的空气也让人感到昏昏欲睡,如同饮了一杯浑浊的酒。
接着,“院深人静不知晓,虚堂一枕方陶陶”描述了诗人独自在深邃的庭院中,于空荡的厅堂中沉睡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觉来红日高三丈,竹影扶疏风叶响”写诗人醒来时,红日高照,竹影摇曳,风声叶响,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与前文的沉睡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从梦境中醒来,重新面对现实。
“披衣散发久逍遥,髣髴枕痕犹颊上”则通过描写诗人起床后的悠闲姿态,以及枕头留下的痕迹,进一步展现其自在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却思昔簉鹓鹭班,每听朝鸡长惨颜”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官场生活的回忆,以及听到朝鸡鸣声时内心的哀愁,流露出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复杂情感。
“戴星侵月未为苦,冲风冒雨长艰难”则是对过去艰苦岁月的回顾,强调了虽然在官场上经历了很多困难,但那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不算什么。
最后,“何如谪堕溪山里,钟鼓不闻春睡美。先生梦觉本来齐,更与睡乡重作纪”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在远离尘嚣的溪山之中,享受宁静的春日睡眠,与梦境中的美好重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梦境到现实的转变,以及对过去与现在生活的不同感受,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