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莲池畔,不让游山景。
闹里却无心,身似藕出泥花静。
壶天妙趣,别有四时春,真应物,宝光明,今古谁人省。
真行道德,显化邪归正。
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
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来世外,混京华,积行常平等。
红莲池畔,不让游山景。
闹里却无心,身似藕出泥花静。
壶天妙趣,别有四时春,真应物,宝光明,今古谁人省。
真行道德,显化邪归正。
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
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来世外,混京华,积行常平等。
这首元代刘处玄的《蓦山溪》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诗人以红莲池畔为背景,强调了内心的清静与超脱。莲花象征着洁净和出淤泥而不染,诗人身处喧嚣之中,心境却如藕花般静谧,体现出对世俗浮华的淡然态度。
"壶天妙趣,别有四时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仿佛在微型仙境中体验四季如春的乐趣,这与现实世界的繁忙形成对比。"真应物,宝光明,今古谁人省",进一步揭示了诗人追求的内在真理,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光明是内在的,而非外在可见,这种境界并非人人能理解。
"真行道德,显化邪归正",强调道德的力量,认为通过修行可以引导人心向善,纠正错误。"口应更声随,只是要、寸灵无病",表明诗人注重言语的修养,追求心灵的纯净,希望借此消除烦恼。
最后,"贪争意尽,道眼自然开",表达出对放下欲望后的顿悟,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此体现。"来世外,混京华,积行常平等",诗人期待自己能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道德行为的积累达到内心的平等。
整体来看,这首词寓言深刻,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实践,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