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祺山院,今惟认土丘。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昔日祺山院,今惟认土丘。
有僧逃债去,无主施钱修。
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
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凄凉的寺院废墟景象。昔日的祺山院现在只剩下一片荒凉的土丘,显然已经沦落为废墟。有位僧人因为债务逃离了这里,而没有人能够出钱来修复这座寺院。这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冷漠和忽视,以及寺院维护的困难。
诗中“野叟樵难禁,岩仙弈未休”两句,描绘了自然界与人为活动之间的冲突。野叟可能指的是野外的老者或是樵夫,而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开发利用显然很难被阻止;“岩仙”则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宁静也未能得到完全的休息。这两句表明,即使是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也无法找到真正的安宁。
最后,诗人提到“何须悲幻境,佛比作浮沤”,这表现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对世事的看破。佛教讲求心灵的解脱,而这里的“佛比作浮沤”则是在说佛陀本身也如同泡沫一般虚无,这是一种深刻的禅理思考,表明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幻灭和对精神追求的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祺山院废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佛教凋敝的感慨,以及个人心灵超脱尘世的渴望。
高枝方袅娜,浅深次第,花魄醉春阴。
今朝登眺处,何事千红万紫不堪寻。
桃蹊李径,春风过、恶劣难禁。
任无情、黄莺杜宇,对此也伤心。浮沉。
燕巢泥上,芳草溪边,却飘零无定。
思往时、影翻帘箔,香满园林。
树头落尽成秋苑,闻花叹、泪落花茵。
衣袂上,有时片片相侵。
笑倚东窗,泥娇成困,半醉海棠初睡。
轻衫暂卸,小簟平铺,更有缕金鸳被。
试问南柯郡中,十二峰头,凭谁分队。
想多情识得,相思征路,寻欢同寐。
我欲趁、星眼朦胧,罗帏深处,摩弄桃腮玉臂。
只愁梦觉,折齿投梭,此际温存无计。
怎奈沾衾汗流,堆枕绿鬟,撩人容易。
莫教他、留恋高唐,还倩啼莺唤起。
玄冥久湿,后土初干,同云飞尽。
赤凤歌回,开炉好试梅花酝。
应有云物堪书,见征鸿成阵。
背负暄和,献金门莫须吝。
日淡风微,几番疑、纱窗春近。
摩霄群鹤,翅双开留馀润。
石燕淋漓归后,一床残缊。
社结乌金,前溪溪路堪认。
蒹葭摇月。喜金风度,暑气初歇。
暮峰雨后凝紫,正鲈脍美,莼丝肥滑。
水榭开筵宴饮,向西山拄笏。
望河汉、尚隔微云,一带平塘好林樾。
酒行莫避深杯罚。赛清虚、玉宇瑶天阙。
最宜秉烛,莫问银河外,斗横参没。
断续笙歌,总把单于小调吹彻。
叹寂寞、思妇含情,织锦悲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