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见通荣辱,行藏备卷舒。
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隐见通荣辱,行藏备卷舒。
避席谈曾子,趋庭诲伯鱼。
此诗《假作赋得鲁司寇诗》由上官仪在隋末唐初时期所作,虽未直接提及,但其内容蕴含深意,展现了儒家伦理与道德观念的深刻探讨。
首句“隐见通荣辱”,暗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态炎凉,人应当在显隐之间,通达于荣辱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接着,“行藏备卷舒”则进一步阐述了人在行事与隐退之间的平衡,强调了个人行为与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
“避席谈曾子”一句,借用了孔子弟子曾参的故事,强调了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礼仪与道德规范,体现了对先贤智慧的尊崇与传承。“趋庭诲伯鱼”则以孔子教导儿子伯鱼为例,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长辈对晚辈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引用儒家经典故事,表达了对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秩序的追求与向往。
胡尘遍中原,侠风久不作。
史公起东粤,手揭荆高幕。
王万更延陵,连翩踵芳躅。
惜哉剑术疏,遗恨终寥廓。
桓桓东海君,祖烈中山族。
投身入穹庐,缨笠不辞辱。
得当竟报汉,一击天地复。
副车中非误,环柱走已蹙。
大憝既伏诛,群胡争駴愕。
遂令旃裘长,天半惊魂落。
成败非敢论,此功良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