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听僧昭素琴》
《听僧昭素琴》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

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tīngsēngzhāoqín
sòng / shì

zhìjuéaa7,zhìpíngàn

zhīwēimiàoshēngjiūjìngcóngchū

sànpíngxīn

xīnzhīyǒuzàishàngwēiyín

注释
至和:极和谐,没有冲突。
按抑:压制,抑制。
微妙:难以察觉的,精细的。
究竟:到底,来源。
散:消散,解除。
不和心:不平静的心。
尚复:仍然,还。
微吟:微弱的吟唱。
翻译
至和的声音没有争夺,至平的气息没有压抑。
听不出那微妙的旋律,它究竟来自哪里呢?
它消散了我的不平之气,洗涤了我内心的不和谐。
虽然我的心知道它的存在,但仍能听到这微弱的吟唱。
鉴赏

这首诗是苏轼的《听僧昭素琴》,表达了对音乐之美的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诗中的“至和无攫醳,至平无按抑”描绘了一种和谐、宁静而又不失力量的声音美,这种声音既没有过度的装饰也没有强迫的压抑,是一种自然流露的艺术境界。

“不知微妙声,究竟从何出?”诗人表达了对这种美妙声音来源的好奇和不解,它如同天籁之音,让人感到神秘而难以捉摸。

“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则显示了音乐对于调节心绪、缓解情绪的作用。诗人通过聆听这美妙的声音,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最后,“此心知有在,尚复此微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艺术体验的珍视和回味,他的心中明白这一刻的存在是宝贵的,因此还要再次轻声吟咏,品味这份美好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写,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他对生活中的艺术享受的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和周吏部海门公韵·其五

纷纷异说总纵横,春到园林万木生。

檐角风传天籁处,有声谁听到无声。

(0)

章衡阳省丈赴谪罗定州道文江宿小斋·其一

十载知名久,初看是梦中。

坐来人似玉,谭去气成虹。

百粤风烟壮,千山道路穷。

愿言频爱护,朝论倚山公。

(0)

安节吴公之还朝也情不能已再为诗十章·其三

四海论交日,结发称弟兄。

出处虽殊致,相期良匪轻。

送君从此别,归卧掩柴荆。

(0)

和邹南皋先生寄示三诗·其一共一家

土坼田分畛,冰消水共池。

怪来关切甚,原未隔毫丝。

(0)

省躬诗·其六十八

叉手成经济,揖授何森然。

欹侧谈条理,沉醉说醒言。

(0)

省躬诗·其六十四

口虚而内实,欲入闭之门。

空洞绝伎俩,是为百益原。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聂夷中 胡安国 翁森 宗楚客 詹敦仁 邢参 韩琮 韩菼 江万里 钱大昕 魏禧 冯梦祯 陈抟 王居安 陈寿祺 甄龙友 归子慕 刘泾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