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王朝士,谋国如苞桑。
良谷非不多,焉用存秕糠。
忾昔宣尼子,栖栖亦绝粮。
鼎烹不足致,时运有阴阳。
义命倘如此,饥来非所伤。
白云思故都,皎月明东方。
安得夙心人,共此今夜觞。
蔼蔼王朝士,谋国如苞桑。
良谷非不多,焉用存秕糠。
忾昔宣尼子,栖栖亦绝粮。
鼎烹不足致,时运有阴阳。
义命倘如此,饥来非所伤。
白云思故都,皎月明东方。
安得夙心人,共此今夜觞。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应鹏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杂诗》的和作,名为《和渊明杂诗七首(其五)》。全诗以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首句“蔼蔼王朝士,谋国如苞桑”,描绘了诗人作为朝廷官员,为国家谋虑如同培育桑树般细心周到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
接着,“良谷非不多,焉用存秕糠”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的资源比作丰富的谷物,而“秕糠”则象征着无用之物。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思考,强调应当珍惜有用之物,去除无用之物,以提高整体效益。
“忾昔宣尼子,栖栖亦绝粮”引用孔子在困境中仍坚持求学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精神。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省与反思。
“鼎烹不足致,时运有阴阳”这两句,通过比喻,指出即使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如烹煮)也无法获取所需,暗示了命运与时机的重要性。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命运与时机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外部条件时,如何调整心态与行动的哲学思考。
“义命倘如此,饥来非所伤”表明诗人认为,如果命运如此安排,那么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他也能泰然处之,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白云思故都,皎月明东方。安得夙心人,共此今夜觞”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志同道合之人的渴望,希望能在宁静的夜晚与知音共享美酒,享受心灵的慰藉与交流的乐趣。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感,也有对个人命运与理想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