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
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
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江潭自古。
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
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
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
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
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
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江潭自古。
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
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
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
这首词以江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对友人的牵挂。"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描绘了壮丽的江山景色,却无人能占据其归属,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漂泊感。"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借用潇湘和秦地的地理意象,表达了离开故乡的无奈和对秦地的陌生。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通过典型的江南景致,强调无论何处,都无法替代家乡的感觉。"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借蓬莱仙境比喻理想中的故乡,流露出诗人被贬谪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江潭自古,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苏戡的思念,以及他们共同的文学情怀。"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愁苦心境。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召唤和对亡魂的共鸣,展现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最后,"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以芙蓉浦的景象收尾,寓意着诗人与友人虽远隔千里,但情感相通,如同露珠般晶莹剔透。
整体来看,陈衍的这首《永遇乐·寄苏戡》以江山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词人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