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堂通夕听檐声,去谒灵湫及未明。
画鹢破寒收宿霭,老龙擎日献新晴。
何须厌胜驱黄帽,况复精诚却卫兵。
尽道使君能抚字,归途争看古阳城。
黄堂通夕听檐声,去谒灵湫及未明。
画鹢破寒收宿霭,老龙擎日献新晴。
何须厌胜驱黄帽,况复精诚却卫兵。
尽道使君能抚字,归途争看古阳城。
这首宋诗《喜晴(其一)》是虞俦所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初晴的景象和个人心情。首句“黄堂通夕听檐声”写出了诗人一夜未眠,倾听屋檐滴水声,显示出他对天气变化的关注。接着,“去谒灵湫及未明”表达了他清晨急于前往灵湫(可能是一个祈雨或祭祀的地方)的心情,希望求得晴天。
“画鹢破寒收宿霭”描绘了云雾在朝阳下散去,如同画船破开寒气,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老龙擎日献新晴”则以神话意象,比喻老龙托举太阳,象征着雨过天晴的到来,寓意吉祥。
诗人感慨无需通过繁琐仪式驱散晦气(“何须厌胜驱黄帽”),因为他的真诚已经足够,甚至可以抵挡不利之气。“况复精诚却卫兵”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诚意和信念。最后两句“尽道使君能抚字,归途争看古阳城”,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他的赞美,认为他作为地方官员关心民生,人们期待他在归途中经过时看到古阳城的繁荣景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个人情感的起伏,展现了诗人对晴天到来的喜悦以及与民众的紧密联系,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
暗香乍袭,冷艳亭亭,丰韵真无比。十分旖旎。
羞并语、东园桃李。香含雪霁。别自有、一般妩媚。
只须看、空色凝妆,在黄昏影里。
长想烟霞湖上,听啁啾翠羽,清梦初起。佳人绝世。
凌缟袂,却胜朱纨绿绮。此情难拟。
且相伴、云阶月地。
对仙姿、玉骨两神清,作闺中知己。
长桥月夜。拱南山,俯荆水,清辉平野。
一望白空城郭,翠浮松槚。
蟾镜启,彩虹落,烟波如画。潇洒偏照,孝侯祠下。
尽如卿者。蛟可屠,虎可射,人人虞夏。
剩得阴房鬼火,灵旗飘瓦。
蓼花飞,枫叶染,悲哉秋也。秋光长则,向杯中泻。
阁住离思,任门掩昼阴,苔砌慵扫。
奈画上斜阳,又添愁稿。
知否江南三月暮,玉骢嘶断迷芳草。孤怀悄。
杜宇几声,犹道归好。侵晓。酴醾开了。
甚寻香倦后,翻被花恼。只燕子知人,天涯怀抱。
鸡塞梦回闻戍角,小屏山里春沙杳。帘波袅。
一溪越梅吹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