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别大参·其二》
《挽别大参·其二》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别大参(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哀悼亡者的诗歌。在古代文化中,挽歌不仅表达对逝者生前的缅怀之情,更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精神或理想的追念和传承。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亡者早年的交往,他们共同经历过许多考验和艰难。"阿戎"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词,这里代表了远方的战场或边疆之地,表明他们曾一起征战沙场。而"征西履屐随"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亡者的深厚情谊,他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这里的“百六椽间”指的是宽敞的厅堂,"无足纪"意味着在这样的场合中,诗人与亡者之间的情谊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二三子侧"则是古代对亲密朋友的一种称呼,这里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每当相聚总是充满了思念。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即便是重返到荆州(荆渚)一带,也无法再次体验到与亡者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宁复苕溪一见之"则是在说,哪怕是回到他们曾经相聚过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种回忆和追忆。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悼。"哀此哲人"指的是对智者或贤者的哀悼,而"今已矣"则是承认这个贤者已经不在人世。"诗兮岂但哭吾私"则是在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悲伤和私情,它更是一种对亡者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总体来看,这首挽歌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他们共同经历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亡者精神遗产的尊崇和传承。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后秋兴八首辛丑二月初四日,夜宴述古堂,酒罢而作·其八

营巢抱茧叹逶迤,凭仗春风到射陂。

日吉早时论北伐,月明今夕稳南枝。

鞍因足弱攀缘上,檄为头风指顾移。

传语故人开口笑,莫因晼晚叹西垂。

(0)

后秋兴八首庚子十月望日·其八

旧京城阙势逶迤,玄武湖清皇子陂。

玉燕龙宫将数子,金灯雁塔涌千枝。

星依御幄垣墙列,日按行营次舍移。

种柳合围同望幸,残条秃鬓总交垂。

(0)

后秋兴八首庚子中秋·其五

扶桑高柱大荒山,交会朱明在此间。

神向南条回地络,帝于北户启天关。

雨疏象迹周严警,日射蛟涎展御颜。

五服诸侯休后至,司徒先领入朝班。

(0)

二月二日蔡村船中

尽日风尘里,花朝不见花。

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

砚拂冰还冻,春催柳渐芽。

前村是何处,荒落几人家。

(0)

赠杨判府之九江

匡庐千仞枕湖光,郡治堂堂面九江。

皂盖未须轻判府,白云聊尔劝耕桑。

绿肥草上看朝露,雨霁花前嗅晚香。

莫惜都门一留醉,扁舟明月向浔阳。

(0)

过邵伯湖

风压云帆片片斜,湖边星散几渔家。

烟含柳眼春犹浅,鸥浴蒲梢水未赊。

舴艋回时呼卖蟹,夕阳低处见翻鸦。

诗成欲诵无人会,挑落船灯几点花。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权德舆 皎然 徐祯卿 姚合 宋琬 张元干 谢薖 李希圣 柳永 林逋 李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