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从山顶望,清泉俯涧底。
兹来堂中坐,飞瀑乃仰视。
高下何定形,惟人执彼此。
谁能不拘墟,将与谈至理。
适从山顶望,清泉俯涧底。
兹来堂中坐,飞瀑乃仰视。
高下何定形,惟人执彼此。
谁能不拘墟,将与谈至理。
这首诗名为《练影堂》,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适从山顶望,清泉俯涧底”,诗人站在山顶,向下俯瞰,清澈的泉水在山涧底部流淌,展现出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接着,“兹来堂中坐,飞瀑乃仰视”,转而描述诗人进入练影堂后,抬头仰望瀑布的情景。这里,瀑布不再是俯视的对象,而是需要仰视的壮观景象,象征着人生的某些事物需要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
“高下何定形,惟人执彼此”,这两句诗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事物的高低、大小、好坏是否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诗人认为,这些标准往往取决于人的主观判断和立场。这反映了诗人对于客观真理与主观认知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谁能不拘墟,将与谈至理”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的渴望。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超越世俗偏见,不被成见束缚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谈论到宇宙的至理。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期许,也是对时代风气的一种反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对宇宙真理的追求。
官曹苦羁束,祈灵得幽便。
夹路松披纷,蹑石烟分练。
迎轩玉泉响,鸣驺沙鸟散。
晓日破霜阴,前峰蔼葱茜。
逶迤步高阁,窈窕出云汉。
坐来清思生,语馀疏磬缓。
方将尘滓涤,还忧簿书乱。
偃旆拂归鞯,回首青猿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