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其二》
《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其二》全文
宋 / 郭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不见团圆桂景森,清辉一片本常今。

欲看静夜千家昼,先扫长空万里阴。

宇宙光明思佛掌,儿童嚬蹙见人心。

茫茫千里凭谁问,每使良辰罢访寻。

(0)
注释
不见:无法看到。
团圆:家庭团聚。
桂景森:明亮的月光。
清辉:清冷的光辉。
常今:一直常见。
静夜:宁静的夜晚。
千家昼:万家灯火。
长空万里阴:万里天空的阴霾。
宇宙光明:宇宙的光明。
思佛掌:如同佛的手掌。
儿童嚬蹙:孩子们皱眉思索。
见人心:显现人性。
茫茫千里:广阔无垠的千里。
凭谁问:有谁能解答。
良辰:美好的时光。
罢访寻:停止寻找。
翻译
无法见到明亮的月光下团圆的景象,清冷的光辉一直如今天般常见。
想要欣赏宁静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首先要驱散万里天空的阴霾。
宇宙的光明如同佛的手掌,照亮了孩子们皱眉思索的脸庞,显现了人性的复杂。
在这广阔无垠的千里之地,又有谁能解答这疑问?常常让美好的时光停止寻找答案。
鉴赏

这首宋诗《八月十四至十六日无月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主要描绘了中秋时节没有月亮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首句“不见团圆桂景森”表达了对中秋月圆佳节未能观赏到明亮月色的遗憾,"桂景森"通常象征团圆和明亮,而此处的“不见”则显出诗人内心的失落。

接下来的“清辉一片本常今”暗示了虽然此刻没有明月,但月光的清冷幽静始终如一,诗人以此来寄托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欲看静夜千家昼"描绘出在寂静的夜晚,人们期待着月光普照的场景,然而此刻却只能感受万里的阴霾。

“先扫长空万里阴”进一步强调了无月之夜天空的暗淡,与明亮的月夜形成对比,也寓含了诗人对阴霾消散、光明重现的期盼。“宇宙光明思佛掌”运用了佛教意象,将宇宙的广阔与佛光相联,表达对智慧和光明的追求。

“儿童嚬蹙见人心”通过儿童的神情变化,反映出人们对月光的向往和失望,同时也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茫茫千里凭谁问”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无月之夜的孤独感,无人能解其心绪。

最后,“每使良辰罢访寻”总结了诗人对无月之夜的感受,即使美好的时光也无法弥补没有月亮的缺憾,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作者介绍

郭印
朝代:宋

宋成都双流人,字信可,晚号亦乐居士。郭绛子。徽宗政和进士。累任铜梁、仁寿等县令。高宗绍兴十八年,以任永康军通判时牒试避亲、举人不当降一官。终部刺史。与秦桧有庠序旧,绝不与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诗,与蒲大受、冯时行、何耕道为诗友。有《云溪集》。
猜你喜欢

山居杂咏·其二

僧亦知农事,岩耕近瀑泉。

筑堤分涧道,引水灌山田。

(0)

削籍东归留别秣陵诸相知·其三

十年惭窃禄,一日效愚忠。

戆直曾何补,疏狂甘固穷。

但令图史足,不愧橐囊空。

欲问归田事,斋心祝岁丰。

(0)

削籍东归留别秣陵诸相知·其二

去国心宁恝,思家眼欲穿。

虽蒙明主弃,尚得故人怜。

惜别泪先堕,临岐袂更牵。

殷勤期后会,未卜是何年。

(0)

宿华容寺次壁间丁元甫韵

四壁多风雨,萧萧坐觉寒。

野僧供茗碗,驿子具盘餐。

地僻人烟迥,年饥邑里残。

荒村防夜警,孤剑拂檐看。

(0)

和何彦正春耕十一首·其五

自著青蓑久离群,羞将龙剑远从军。

雨苗已得邻人惜,烟草常令稚子耘。

(0)

寄章齐高·其二

去年相亲情恋恋,今年相望思依依。

石潭遥想蛟龙稳,寒渚空怜鸿雁稀。

(0)
诗词分类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诗人
邹阳 班彪 路温舒 戴圣 向秀 鸠摩罗什 左丘明 韩非 庄周 李耳 荀子 李斯 曾参 吕不韦 公羊高 谷梁赤 宁戚 孔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