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
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
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
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
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
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
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
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
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
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
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
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
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
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
山僧不记重阳日,因见茱萸忆去年。
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
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中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人事变迁以及禅学修持的独特感悟。
"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 这几句描绘了一种幽静萧瑟的景象,松树枯死、墓地覆盖着低矮的野草,这些都是时间流逝和生命消亡的象征。而石门紧闭,没有人迹,古木也不再开花,给人一种时间似乎停止了流动的感觉。
"绿竹岁寒在,故人衰老多。月色静中见,泉声深处闻。" 绿竹依旧,但岁月的冷酷让曾经熟悉的人变得衰老。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对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不同影响,同时月光和泉水的声音在静谧中显得更加清晰,仿佛是超越尘世变化的永恒存在。
"古观茅山下,诸峰欲曙时。真人是黄子,玉堂生紫芝。禅门至六祖,衣钵无人得。" 这几句提到了“茅山”和“黄子”,都与道教有关,可能暗示诗人对道家修炼的向往。而“玉堂生紫芝”则是仙境美好的象征,表达了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接着,“禅门至六祖”指的是佛教禅宗,由印度传入中国,历经多代传承到惠能六祖,这里强调的是禅学的高深和纯粹。而“衣钵无人得”则表现了对禅学修持的艰难和稀少有人能够真正领悟。
"古墓碑表折,荒垄松柏稀。秋深知气正,家近觉山寒。" 古墓的碑石破损,荒废的丘陵上零星分布着松柏,这些都是时间流逝和历史遗迹的象征。而“秋深知气正”则表达了对季节更迭中自然规律的理解和接受,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家园的亲近感受到了山中的寒冷。
"山僧不记重阳日, 因见茱萸忆去年。今非古狱下,莫向斗边看。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 山中僧人已经忘记了过往的重阳节气,只是在看到秋天的茱萸时才想起过去。此刻的世界已经不同于从前,不应再向星辰中的斗宿所在处寻找旧日的影踪。海边的月亮出现在夜晚的尾声,江上的春色逐渐融入年华的暮年,这些都是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消长的深刻感悟。
"窗风枯砚水,山雨慢琴弦。"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在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窗外的风吹得桌上的砚台干涸,而山中的雨声似乎与缓慢地拨动琴弦相呼应。这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对自然界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把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
君不见孔雀羽毛炫文绮,身婴世网良自取。
又不见鹦鹉巧言多心机,金笼羁锁空嗟咨。
何如仙鹤长身客,精神爽健存胎息。
火精金气幻成形,千六百年寿难测。
仰吭长鸣彻彼苍,俛首下饮琼液浆。
朱冠亭亭染猩血,皓衣濯濯明秋霜。
一飞千里远矰罼,栖必苍松恶荆棘。
昂藏不与众鸡群,清高自是鸾凤匹。
鹤兮鹤兮真仙禽,若人貌出殊逼真。
披图几度坐相对,襟怀萧飒无纤尘。
故家文献存,闾巷耸乔木。
前人扬休光,后嗣播清馥。
乐有贤弟昆,天伦恩爱笃。
坚刚丽水金,温润昆山玉。
凤雏自飘翩,龙驹恣驰逐。
越中见两何,洛下羡二陆。
友弟亢宗盟,光华耀邦族。
醉后奏埙篪,闲余亲简牍。
孔怀义不忘,既翕诗常读。
峨峨峙崇阀,渠渠建夏屋。
欢然一室中,和气兆景福。
念尔三吴客,高游溯六川。
壮怀探玉略,雄抱历金边。
国剑看星佩,家弧映月悬。
五侯心不下,万里气能前。
舍笔齐班业,怀符学李贤。
紫城时未偶,青镜岁常怜。
豹躅依山壑,鸿情寄陇田。
业因交友薄,名为守躬全。
春日逢杯酒,殷勤赠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