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凫鹥诗,喜物游太平。
今见凫鹥乐,为作凫鹥亭。
夜安洲渚栖,昼无罗网惊。
群嬉固俦匹,适意相飞鸣。
春风藻荇稠,夜雨波澜清。
特以王泽深,遂此微物生。
飞甍枕秦台,缭绕寒芜城。
俯目瞰清泚,日羡凫鹥情。
自惟县令暇,朝夕亲编氓。
土瘠民半馁,役频民少宁。
嗟尔多蹙迫,岂与凫鹥并。
我心徒尔嗟,奈何存典刑。
尔劳悯以恕,尔重移之轻。
庶几皆有乐,共戴君聪明。
民安令亦暇,临流解尘缨。
卒岁可归去,白发南山耕。
古有凫鹥诗,喜物游太平。
今见凫鹥乐,为作凫鹥亭。
夜安洲渚栖,昼无罗网惊。
群嬉固俦匹,适意相飞鸣。
春风藻荇稠,夜雨波澜清。
特以王泽深,遂此微物生。
飞甍枕秦台,缭绕寒芜城。
俯目瞰清泚,日羡凫鹥情。
自惟县令暇,朝夕亲编氓。
土瘠民半馁,役频民少宁。
嗟尔多蹙迫,岂与凫鹥并。
我心徒尔嗟,奈何存典刑。
尔劳悯以恕,尔重移之轻。
庶几皆有乐,共戴君聪明。
民安令亦暇,临流解尘缨。
卒岁可归去,白发南山耕。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和谐与自然共存的理想状态,通过对凫鹥鸟乐享太平生活的描写,以及为它们建造凫鹥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夜安洲渚栖,昼无罗网惊”等意象,展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恬静生活。同时,诗人也通过“春风藻荇稠,夜雨波澜清”等景物描写,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美感。
然而,在诗人的心中,也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关切。他们注意到了民众的辛苦与不安,通过“土瘠民半馁,役频民少宁”表现了对人民生活困顿的同情。在诗人看来,自己的职责是减轻百姓的负担,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有“尔劳悯以恕,尔重移之轻”等表达。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观念,更反映了他们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即通过贤能的领导来实现民众的安宁与快乐。诗中的最后一句“卒岁可归去,白发南山耕”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退隐田园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表现。
车尘蔽重城,俯首但阛阓。
谁知达观亭,自与空阔对。
青山接檐楹,白塔见云外。
迢遥眼界净,妙处心境会。
平生九垓期,洗耳听天籁。
一为簿领缚,局促无可奈。
每凭君家栏,旷若解铃釱。
跻攀得遐瞩,顿觉天宇大。
颇惭北山移,欲赋楚台快。
泰然发天光,閒目了无碍。
洺之水兮,其流舒舒。公之来兮,朱服熊车。
士元展骥,仲举题舆。公之来兮,民斯乐胥。
洺之水兮,其流洋洋。公之化兮,春雨秋阳。
裤襦颂洽,禾黍岁穰。公之化兮,民斯悦康。
洺之水兮,其流瀰瀰。公之去兮,旌旂旖旎。
父老攀辕,缙绅方轨。公之去兮,瞻望徙倚。
洺之水兮,其流泄泄。公之德兮,此邦所愒。
吏遵其画,人怀其惠。公之德兮,久而勿替。
洺之水兮,其流活活。公之名兮,兹其弥达。
翔于朝宁,骞于省闼。公之名兮,莫我敢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