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今初到,青峰最上峰。
千秋金相好,一朵翠芙蓉。
松籁风中静,莎茵雨后浓。
福田非所慕,净业偶相从。
境是琉璃界,僧忘洞济宗。
诗成跋马去,云外听鸣钟。
初地今初到,青峰最上峰。
千秋金相好,一朵翠芙蓉。
松籁风中静,莎茵雨后浓。
福田非所慕,净业偶相从。
境是琉璃界,僧忘洞济宗。
诗成跋马去,云外听鸣钟。
这首诗描绘了青峰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佛教精神的融合。
首联“初地今初到,青峰最上峰”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时间,诗人首次来到青峰之巅,表达了对这一神圣之地的敬畏之情。接着,“千秋金相好,一朵翠芙蓉”运用比喻手法,将古老的佛像比作千年不朽的金色花朵,而“一朵翠芙蓉”则形象地描绘出山间盛开的翠绿莲花,象征着生机与纯净。
颔联“松籁风中静,莎茵雨后浓”通过声音与视觉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松林中的风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而雨后的莎草更加浓郁,生机勃勃,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颈联“福田非所慕,净业偶相从”转而探讨了心灵的追求。诗人表示,他并不追求物质上的福报,而是偶然地追随清净的修行之路,表达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境是琉璃界,僧忘洞济宗。诗成跋马去,云外听鸣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将眼前的环境比作琉璃般透明纯净的世界,僧人似乎已忘却尘世的烦恼,专注于佛法的精进。最后,诗人完成一首诗后骑马离去,耳边传来远处寺庙的钟声,这钟声不仅唤醒了对佛法的思考,也寓意着心灵的觉醒与净化。
整首诗通过对青峰寺及其周边景物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传达了对精神世界探索与追求的深刻思考。
文酒时时枉敝庐,忽从天上见徵车。
青州我竟老从事,白下君今行秘书。
霜后折兰交恨晚,道傍骑竹意难虚。
严公倘许仍分绶,遮莫花溪自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