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无惭入南巷,高价耸东京。
窗对嵩山碧,庭来洛水声。
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
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无惭入南巷,高价耸东京。
窗对嵩山碧,庭来洛水声。
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
此诗描绘了一位考生科举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和归乡途中的美好景象。"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表达了作者对高湘及第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的赞扬和祝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科举成功者的尊崇。
接下来两句"无惭入南巷,高价耸东京"则写出了高湘及第归乡途中的风光。"无惭"意味着不带羞愧或污点,表明高湘及第能够光明正大地回到自己的家乡。而"高价"一词,则可能指的是高湘及第的名声和地位在东京(即唐都长安)被重视。
以下两句"窗对嵩山碧,庭来洛水声"则是对高湘及第归家后居所环境的描绘。嵩山和洛水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常提及的地方,这里用以形容高家的宅邸环境优美。
最后两句"门前桃李树,一径已阴成"则是对高家门前的景色进行细腻的描绘。桃李争妍,象征着繁荣和吉庆,而"一径已阴成"则表明道路两旁的树木已经长得郁郁葱葱,投下了浓密的阴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高湘及第科举成功后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刘得仁对于友人归乡的喜悦和对其荣誉地位的肯定。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