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雪山开,沱江春水来。
驻帆云缥缈,吹管鹤裴回。
身外流年驶,尊前落景催。
不应归棹远,明月在高台。
千里雪山开,沱江春水来。
驻帆云缥缈,吹管鹤裴回。
身外流年驶,尊前落景催。
不应归棹远,明月在高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融合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开篇“千里雪山开,沱江春水来”两句,设定了一个宏伟壮丽的画面,千里之遥的雪山在春天的阳光下开始融化,而远处的沱江则因融雪而变得更加澎湃。这里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变迁,也预示着春季生机勃勃的气息。
接下来的“驻帆云缥缈,吹管鹤裴回”两句,则转向诗人所处环境和个人情感。驻帆,即停泊船只,云缥缈则是云雾绵密,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氛围。而“吹管”一词,通常指的是吹奏乐器,这里很可能是在描写诗人或其友人们在春日的游舟中吹奏竹笛,以此来迎接归来的鹤。这里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
“身外流年驶,尊前落景催”两句,则转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身外流年驶”意味着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而“尊前落景催”则是在强调面前的美好景色正随时光迅速消逝,暗示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
最后,“不应归棹远,明月在高台”两句,则表现出诗人不愿离去的情怀。这里“不应归棹远”表达了对遥远故乡的思念,而“明月在高台”则是对当前环境的一种赞美,同时也可能隐喻着夜深人静时,那轮明月照耀下的宁静与孤独。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景色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刘生用墨如用兵,墨如雨点鸦乱行。
须臾生纸气飞动,浮云白白山青青。
秦皇昔向湘江下,怒伐湘山山尽赭。
此树能逃烈㷔中,至今瑶翠森如画。
窈窕复疑盘谷中,书痴拟欲挂高松。
饥煮肉芝分白雪,寒披栗叶啸天风。
昔有学道者,担簦海上行。
宴坐罗浮峰,内视观无形。
晞景正东豁,滉漾扶桑明。
云涛既汹涌,龙兽亦悲鸣。
吾闻混沌分,坤轴东南倾。
百川走空虚,日乃生穷溟。
未睹大明运,安知至阳精。
愿从列仙徒,散发倚云屏。
三花漱云液,五内含晶荧。
回观罗浮图,陋哉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