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忆。最忆玉儿家。
娇不成歌珠一串,羞难入抱髻双丫。帘底去呼茶。
如皋忆。最忆玉儿家。
娇不成歌珠一串,羞难入抱髻双丫。帘底去呼茶。
这首《望江南四首(其三)》由清代诗人蒋敦复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温馨的画面,通过“如皋忆”这一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情感与回忆的世界。
“如皋忆。最忆玉儿家。” 开篇即点明地点与人物,如皋,一个地名,承载着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玉儿家”,则暗示了记忆中的某个人物,可能是诗人深爱之人,或者是给予他温暖与快乐的所在。这一句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引人遐想。
“娇不成歌珠一串,羞难入抱髻双丫。” 这两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将“玉儿”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里,“珠一串”形容她的声音甜美,如同珍珠般悦耳动听;“髻双丫”则描绘了她发髻的样式,透露出少女的羞涩与可爱。通过这些细腻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玉儿”的外在美,更传达了她内在的纯真与羞涩,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
“帘底去呼茶。” 最后一句以日常生活的场景收尾,画面感十足。在轻柔的帘幕之后,诗人轻轻呼唤着茶,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温馨。它不仅体现了诗人与“玉儿”之间日常互动的亲密无间,也暗示了两人共享的宁静与和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温馨又略带哀愁的情感世界,让人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思念。
东海边来南海边,长亭三百路三千。
飘零到此成何事,结得梅花一笑缘。
鄂州新得主人翁,今岁元宵便不同。
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
辽天月借三秋白,陆地莲开十丈红。
妙手信能移造化,速宜归去补苍穹。
妙甚丹青手,能移造化功。
三川山水国,半幅画图中。
玉局人何在,铜梁路可通。
巽岩扛鼎笔,文与画争雄。
欲从高处赏新秋,上尽层坡更上楼。
天地无穷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
宁随狡兔营三窟,且跨飞鸿阅九州。
忆着当年杜陵老,一生飘泊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