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开锄古洞存,神龙曾隐穴山峦。
灵踪何日青天去,云气无时白昼寒。
穿石分明印鳞爪,履泉惊惧作波澜。
于今霖雨均方国,来客休疑尚此蟠。
往昔开锄古洞存,神龙曾隐穴山峦。
灵踪何日青天去,云气无时白昼寒。
穿石分明印鳞爪,履泉惊惧作波澜。
于今霖雨均方国,来客休疑尚此蟠。
这首诗描绘了蜕龙洞的神秘与壮丽,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首联“往昔开锄古洞存,神龙曾隐穴山峦”以“往昔”、“古洞”、“神龙”、“隐穴”等词,营造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在讲述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神龙在山峦间的洞穴中隐匿,充满了未知与想象。
颔联“灵踪何日青天去,云气无时白昼寒”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神秘感。这里运用了“灵踪”、“青天”、“云气”、“白昼”等意象,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遐想。云气在白昼中弥漫,既象征着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颈联“穿石分明印鳞爪,履泉惊惧作波澜”通过“穿石”、“印鳞爪”、“履泉”、“惊惧”、“波澜”等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洞穴内部的景象。石壁上留下了龙的痕迹,泉水流动时激起波澜,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暗示了洞穴中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力量。
尾联“于今霖雨均方国,来客休疑尚此蟠”则以现实与历史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历史传承的感慨。尽管时代变迁,但自然之美依然如故,提醒后来的访客不必怀疑这里依然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或生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蜕龙洞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