沓霭山村静,悠扬草路遥。
调高初上陇,声近渐临郊。
落日凝寒岫,悲风动柳条。
太平民事好,日日换新谣。
沓霭山村静,悠扬草路遥。
调高初上陇,声近渐临郊。
落日凝寒岫,悲风动柳条。
太平民事好,日日换新谣。
这首诗描绘了山村傍晚宁静的景象,通过牧笛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和谐的氛围。诗人以“沓霭”形容山间的云雾,既展现了山村的静谧,也暗示了一种朦胧之美。接着,“悠扬草路遥”则将视线拉远,让读者感受到牧笛声在广阔的草地上飘荡,直至遥远之处。
“调高初上陇,声近渐临郊。”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牧笛声随风起伏,从山岭开始响起,逐渐接近郊外的情景,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随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的描绘,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落日凝寒岫,悲风动柳条。”夕阳西下,寒气凝聚在山峰之上,微风吹过,柳条轻轻摇曳,这一静一动的对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景色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宁静之美。
最后,“太平民事好,日日换新谣。”表达了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新事物不断涌现的期待。这样的结尾,既是对前文自然景观的升华,也是对生活态度的积极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村傍晚图景,既有自然景观的美,也有对社会和谐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
论世得师友,陶公乃其人。
清游入梦寐,庐山真夙因。
迩来二十年,浪染衣上尘。
陶公已去久,歘如空中云。
庐山如高士,可望不可亲。
坐想虎溪路,闻钟动微颦。
永怀炉峰顶,飞烟发朝曛。
羡子归故隐,兹焉毕其身。
吾意久规往,当从君问津。
弃家忽若遗,四海吴元常。
轩冕安足轻,妻孥等毫芒。
古来惟仁者,有勇故莫当。
枨也自多欲,此心焉得刚。
相君抱壮烈,慷慨志亦偿。
徒悲萧长倩,屡折终堂堂。
子居真俗间,袖手每在傍。
十载复相见,挂帆上潇湘。
我居卞峰颠,万仞凌穹苍。
何时一茅屋,共结两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