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遇山童问,从知卖酒家。
杏花红一色,村路指三叉。
招手青帘外,凝眸绿蚁赊。
繁英千树合,碎锦半墙遮。
短笛横相告,疏林认岂差。
此间消息好,过客尽停车。
喜遇山童问,从知卖酒家。
杏花红一色,村路指三叉。
招手青帘外,凝眸绿蚁赊。
繁英千树合,碎锦半墙遮。
短笛横相告,疏林认岂差。
此间消息好,过客尽停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象,通过牧童的视角,展现了杏花村的美丽与宁静。首句“喜遇山童问,从知卖酒家”,以牧童的欢愉和好奇,引出对村庄的探索,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诗境之中。接着,“杏花红一色,村路指三叉”两句,以鲜艳的杏花和分岔的小路,勾勒出春日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招手青帘外,凝眸绿蚁赊”,诗人通过牧童的动作和眼神,生动地展现了他对酒肆的好奇与期待,青帘是古代酒肆的标志,绿蚁则是酒面上的泡沫,形象地描绘了酒的诱人之处。接下来,“繁英千树合,碎锦半墙遮”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盛开的杏花比作合拢的繁花,以及遮蔽墙头的碎锦,进一步渲染了杏花村的美丽景色。
“短笛横相告,疏林认岂差”则通过牧童吹奏短笛的声音和在稀疏树林中的辨认,增加了诗的动感和生活气息。最后,“此间消息好,过客尽停车”两句,以牧童对杏花村美好消息的传递,以及过客被吸引而停车欣赏,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杏花村的景致和生活场景,通过牧童这一角色,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情趣。
不见两谪仙,长怀倚脩竹。
行绕紫极宫,明珠得盈掬。
平生人欲杀,耿介受命独。
往者如可作,抱被求同宿。
砥柱阅颓波,不疑更何卜。
但观草木秋,叶落根自复。
我病二十年,大斗久不覆。
因之酌苏李,蟹肥社醅熟。
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
我登双松堂,时步双松阴。
中有寂莫人,安禅无古今。
天外僧伽塔,斜辉极照临。
凭栏随处好,残雪向来深。
青草无风浪,枯松半死心。
衡阳有回雁,他日更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