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
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丛苇萧萧响,连樯尾尾行。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
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江口的宁静与幽美。首句“丛苇萧萧响”,以萧瑟的芦苇声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连樯尾尾行”描绘了船只在江面上缓缓前行的景象,与前一句形成动静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风来宿雁起,月上暮潮生”两句,通过风动宿雁和月升潮涨的自然现象,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暗示了夜晚的静谧与深沉。雁起潮生,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赋予了景色以生命力。
“隔浦明渔火,遥林闻犬声”则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视线从江面延伸至远处的陆地。渔火在对岸闪烁,犬吠声从远方传来,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也让人感受到夜晚生活的温馨与和谐。
最后,“苍茫烟树外,不辨石头城”以“苍茫”二字形容远方的景物,给人以广阔无垠之感。而“不辨石头城”则巧妙地引出了对历史的遐想,石头城作为古代的重要军事要塞,其形象在这里被模糊化处理,更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江口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既有视觉上的享受,也有心灵上的触动,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