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篱秋色印寒沙,风味柴桑处士家。
不耐骑驴城里去,屋南山下踏槐花。
一篱秋色印寒沙,风味柴桑处士家。
不耐骑驴城里去,屋南山下踏槐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质朴的秋日画面。"一篱秋色印寒沙",寥寥几笔勾勒出篱笆边的秋意,秋色与寒沙相映,显得清新而寂寥。"风味柴桑处士家",将读者带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乡间,柴桑是陶渊明的故乡,这里暗指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和淳朴的田园风味。
"不耐骑驴城里去"表达了诗人对喧嚣都市生活的厌倦,他更喜欢在山下的自然环境中漫步。"屋南山下踏槐花"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情境,想象他在屋后南山脚下,欣赏着盛开的槐花,感受那份宁静与闲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通过描绘画面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生活的疏离,体现了清人杨光仪的隐逸情怀。
双丝绢上为新样,连理枝头是故园。
翠浪万回同过影,玉沙千处共栖痕。
若非足恨佳人魄,即是多情年少魂。
应念孤飞争别宿,芦花萧瑟雨黄昏。
钿鎞雕镂费深功,舞妓衣边绣莫穷。
无日不来湘渚上,有时还在镜湖中。
烟浓共拂芭蕉雨,浪细双游菡萏风。
应笑豪家鹦鹉伴,年年徒被锁金笼。
刻石书离恨,因成别后悲。
莫言春茧薄,犹有万重思。
镂出容刀饰,亲逢巧笑难。
日中骚客佩,争奈即阑干。
江上秋声起,从来浪得名。
逆风犹挂席,若不会凡情。
嫩似金脂飏似烟,多情浑欲拥红莲。
明朝拟附南风信,寄与湘妃作翠钿。
但恐醍醐难并洁,只应薝卜可齐香。
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沟渠通疏荷,浦屿隐浅筱。
舟闲攒轻蘋,桨动起静鸟。
阴稀余桑闲,缕尽晚茧小。
吾徒当斯时,此道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