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亩四郊地,经营胜渐偏。
磴崖欹入竹,筒水下浇田。
黑壤沾河润,红葩寄树鲜。
驿明昏岸火,樯插晓林烟。
嫩笋撑檐曲,新荷帖沼圆。
不妨成隐显,长日步通阡。
数亩四郊地,经营胜渐偏。
磴崖欹入竹,筒水下浇田。
黑壤沾河润,红葩寄树鲜。
驿明昏岸火,樯插晓林烟。
嫩笋撑檐曲,新荷帖沼圆。
不妨成隐显,长日步通阡。
这首诗描绘了宋徵君林亭的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首句“数亩四郊地,经营胜渐偏”便已点出这片土地虽小,却经过精心规划,别有一番风味。接下来,“磴崖欹入竹,筒水下浇田”两句,生动描绘了山石斜倚于翠竹之间,溪流蜿蜒而下,滋养着农田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美。
“黑壤沾河润,红葩寄树鲜”则进一步渲染了这里的生机与活力,黑色的土壤因河水的滋润而显得更加肥沃,红色的花朵在树上绽放,鲜艳夺目。诗人接着描述了夜晚与清晨的景象:“驿明昏岸火,樯插晓林烟”,驿站的灯火在夜幕中闪烁,晨曦初现时,船帆插入林间的雾气之中,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最后,“嫩笋撑檐曲,新荷帖沼圆”将视线转向林亭内部,嫩绿的竹笋弯曲着探出檐角,新鲜的荷花在池塘中铺展成圆形,既体现了季节的变化,也寓意着生命的蓬勃与成长。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描绘,展现了宋徵君林亭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赞美。
不揽范滂辔,从挥祖逖鞭。
名山留大业,吾学慕前贤。
白发争先后,新诗记岁年。
所伤时屡易,江海意空悬。
君不见辽东东北数千里,连峰叠嶂烟云紫。
中产苜蓿丰且肥,春夏青葱冬不死。
夷王牧马任胡儿,毛色缤纷散锦绮。
填沟委壑自为群,牝牡骊黄难数纪。
扬蹄翘尾嬉天和,雪落冰飞朔风起。
朔风萧萧胡地寒,草枯木槁徒荒原。
饥兽纷驰肆攫猎,虓虎震吼声摇山。
万马詟伏缩如猬,凶挐猛噬充贪残。
群兽因之尽馀肉,岂解驽骏分憎怜。
九方皋徐无鬼相,马真能入骨髓此。
中岂无超群绝足,材埋没荒原杂泥。
滓纵教履尾幸全生,谁解惊奇献燕市。
吾闻道逢老骥脱盐车,仰天嘶沫感知己。
世间伯乐不长生,龙媒困顿应如此。
世久厌真率,所遇宁不违。
相逢一握手,相聚情依依。
日夕商微言,襟期豁以披。
归怀迫至性,别我天之涯。
离情结春草,千里遥相随。
契阔非云久,胡为歧路悲。
索处寡良俦,惓惓不能辞。
西山有游约,莫负秋风时。
行路难何如,中途雨不止。
欹侧车毂胶,马卧鞭弗起。
虎豹下崇冈,鸺鹠鸣荆杞。
惆怅日将颓,相顾颡流泚。
遣力觅耕牛,助挽出泥滓。
急遽赴荒村,情词彼已揣。
慢颜捋髭须,居奇横无比。
出险复罹险,日行不数里。
前路正迢遥,囊橐空如洗。
阴云晚复浓,中夜愁欲死。
吁嗟行路难,行路难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