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月雨不晴,六月七月断雨声。
暵霪二沴更衰旺,禾黍千畦半死生。
野老哀哀如有诉,皇天漠漠总无情。
又闻簿吏朱书票,催促钱粮并限征。
四月五月雨不晴,六月七月断雨声。
暵霪二沴更衰旺,禾黍千畦半死生。
野老哀哀如有诉,皇天漠漠总无情。
又闻簿吏朱书票,催促钱粮并限征。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社会中农民面对极端天气的苦难与无奈。开篇“四月五月雨不晴,六月七月断雨声”以季节更替为背景,形象地展现了雨水异常的情况,四月五月干旱无雨,六月七月则连绵阴雨,两种极端天气交替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接着,“暵霪二沴更衰旺,禾黍千畦半死生”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干旱和涝灾交替发生,使得大片农田中的庄稼生长受阻,甚至濒临死亡。这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残酷,也暗示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野老哀哀如有诉,皇天漠漠总无情”一句,诗人通过描绘老农们的哀叹,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力感以及对命运的无奈。同时,将“皇天”(即上天)拟人化,强调了人们对于无法预测和控制自然力量的感慨。
最后,“又闻簿吏朱书票,催促钱粮并限征”揭示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农民不仅要面对收成的损失,还要承担政府赋税的压力。簿吏的催促和征税的限制,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凸显了社会制度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对个体的压迫。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苦难境遇,以及他们对自然、社会双重压力的无力感和抗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