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微茫断桥暮,庵外何人问归路。
鸟啼花落春复春,江山风月无闲人。
情闲直觉远山近,云到自然眉宇新。
烟萝萧萧满春谷,山前芳草春复绿。
悄风犹急春尚寒,几树绿莺啼不足。
啼莺却唤春草醒,如此茅庵怯春冷。
溪桥横绿不度人,溪口桃花卧桥影。
花枝并笑云欲然,杖头云破留青天。
好山一步一回顾,千岩万壑今眼前。
夕阳微茫断桥暮,庵外何人问归路。
鸟啼花落春复春,江山风月无闲人。
情闲直觉远山近,云到自然眉宇新。
烟萝萧萧满春谷,山前芳草春复绿。
悄风犹急春尚寒,几树绿莺啼不足。
啼莺却唤春草醒,如此茅庵怯春冷。
溪桥横绿不度人,溪口桃花卧桥影。
花枝并笑云欲然,杖头云破留青天。
好山一步一回顾,千岩万壑今眼前。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闲居山中的宁静与美好。首句“夕阳微茫断桥暮”,以夕阳西下,断桥映照出一种淡淡的忧伤美,为整幅画面定下了基调。接着“庵外何人问归路”,诗人似乎在思考着归家的路,也暗示了对隐居生活的深思。
“鸟啼花落春复春,江山风月无闲人”两句,通过鸟鸣花开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接下来,“情闲直觉远山近,云到自然眉宇新”,诗人的情绪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远山近景,云卷云舒,都成了他情感的寄托。
“烟萝萧萧满春谷,山前芳草春复绿”,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山谷图景,绿草如茵,生机勃勃。然而,“悄风犹急春尚寒,几树绿莺啼不足”,春风虽急,但春寒未尽,几声黄莺的啼叫,似乎不足以唤醒整个春天。
“啼莺却唤春草醒,如此茅庵怯春冷”,黄莺的啼叫唤醒了沉睡的春草,但在茅庵中的人却因春寒而感到畏惧。最后,“溪桥横绿不度人,溪口桃花卧桥影”,溪水边的桃树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静谧的画面。而“花枝并笑云欲然,杖头云破留青天”,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云彩被阳光穿透后的美丽景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的内心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状态的反思,充满了哲理意味。
冷冷江上风,皎皎江中月。
弄月更吟风,几立师门雪。
昨日山间来,今朝山外别。
别我二三子,驱马朝金阙。
禹稷际昌时,颜闵乐高栖。
神龙敷雨泽,冥凤渺德辉。
显晦各有适,殊途乃同归。
不见冬与夏,裘葛各异衣。
翩翩青袂去,好语何由聚。
送远思凄清,北风吹庭树。
乱叶振北风,萧萧下前署。
茫茫宦海深,畏途知几处。
滩头白浪高,愿公且徐度。
我昔怀厓山,山深不可求。
鳄湖一以眺,远水空悠悠。
感此生梦寐,岁华已十周。
兹行惬夙怀,况得及春游。
东风吹征衣,新水摇轻舟。
倏忽两崖间,四顾郁绸缪。
日落长烟空,宕桨湖中洲。
怒流激风雨,一夜生寒秋。
鸡鸣揽衣起,毒雾散平畴。
乱石如人立,遥天蹴浪浮。
舍舟沿小港,一径入松楸。
巍峨新庙宇,寥寂旧山邱。
景物纷在眼,半带前朝愁。
弱萝故袅袅,蜚鸟亦啾啾。
百年夷夏心,凄恻欲谁留。
回首烟霏外,慷慨席中流。
赤日腾扶桑,万里阴霾收。
把酒飏归航,且听渔人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