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千林起倦鸦,卧惊飞雪点窗纱。
今朝残腊犹堪瑞,明日逢春恐是花。
沾处渐怜鸳甃薄,舞来还傍翠楼斜。
总饶郢客无新调,未许东风媚谢家。
晓色千林起倦鸦,卧惊飞雪点窗纱。
今朝残腊犹堪瑞,明日逢春恐是花。
沾处渐怜鸳甃薄,舞来还傍翠楼斜。
总饶郢客无新调,未许东风媚谢家。
这首诗描绘了立春前一日雪花飘落的情景,充满了冬末春初的季节变换之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
首句“晓色千林起倦鸦”,描绘了清晨时分,林间乌鸦因天色微明而显得慵懒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卧惊飞雪点窗纱”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雪花轻盈地落在窗户上的画面,仿佛是大自然对冬日的最后告别,也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
“今朝残腊犹堪瑞,明日逢春恐是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场雪的赞赏,认为它虽在年末,却带来了吉祥的预兆,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将带来繁花似锦的景象。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积极解读,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沾处渐怜鸳甃薄,舞来还傍翠楼斜”则进一步描绘了雪花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态,既表现了雪花的轻盈与美丽,也暗示了它们在不同空间中所展现出的不同韵味。这里,“鸳甃薄”可能是指地面或水面因积雪而显得更加细腻,而“翠楼斜”则可能是远处高楼在雪中若隐若现的景象,两者都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美感。
最后,“总饶郢客无新调,未许东风媚谢家”两句,以郢客(古代楚国的乐师)和谢家(指谢灵运,南朝宋文学家)为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情境的独特感受。郢客无法创作新的曲调来赞美这场雪,而东风(春风)也不能像往常那样让谢家的花园变得生机勃勃。这两句既是对当前情境的感慨,也是对传统美学的致敬,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成功地捕捉了冬末春初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和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