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都无一日闲,暂闲如在补陀山。
难将面目从师勘,且向潮音洞里还。
百日都无一日闲,暂闲如在补陀山。
难将面目从师勘,且向潮音洞里还。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名为《上人将谒补陀过金陵谒诗为别(其一)》。诗中描绘了主人公忙碌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即将前往补陀山参访的期待与复杂心情。
首句“百日都无一日闲”直接点明了主人公长时间的忙碌生活,没有一天能够得到休息。接着,“暂闲如在补陀山”则表达了主人公对短暂休息时光的珍惜,仿佛置身于宁静祥和的补陀山之中,暗示了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难将面目从师勘”一句,透露出主人公在繁忙生活中难以抽身,与师长进行深入交流的困境。这里的“勘”,意指审视、探究,表明了他内心对于自我提升与成长的渴望,但现实中的忙碌却让他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一句“且向潮音洞里还”,则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时,选择暂时退一步,回到内心深处寻找平静与灵感的决心。潮音洞,常被比喻为心灵的避风港,意味着主人公希望通过内心的平静来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形象的场景设置,展现了主人公在繁忙生活与内心追求之间的挣扎与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平静与自我提升的向往。
乌山一脉纡且长,吾宗奕叶居其阳。
流水萦回自山下,到门汇入三池塘。
池塘一一方而小,昔有神僧呼印斗。
知稼当年擢大魁,谓此钟灵实非偶。
祖宗积庆良已隆,流泽与此同无穷。
一派今分东海上,诗书拟振前人风。
数亩幽居深复深,逶迤一径入云林。
开园特傍青山麓,引水遥从碧涧浔。
市远不闻来俗驾,心閒宁复梦朝簪。
篱边带雨朝移菊,垄上锄云晚种芩。
旧植杏林多结子,新培橘树渐成阴。
清香绕舍微风动,翠影翻阶霁月临。
功效似能回造化,刀圭亦足已呻吟。
但令枯槁阳春转,肯受寻常世利侵。
医国不殊秦缓手,济时还契葛洪心。
笑予俗病几成癖,欲借仙源一洗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