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平皋翠雨流,虚堂睥睨碧沙头。
湘江兰芷明于玉,泽国楼台迥似秋。
坐里芙蓉开列嶂,尊前瑶草散芳洲。
玺书无奈频催起,猿鹤窥人怅别愁。
一望平皋翠雨流,虚堂睥睨碧沙头。
湘江兰芷明于玉,泽国楼台迥似秋。
坐里芙蓉开列嶂,尊前瑶草散芳洲。
玺书无奈频催起,猿鹤窥人怅别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景象。首句“一望平皋翠雨流”,以翠绿的雨水流淌在广阔的田野上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接着,“虚堂睥睨碧沙头”一句,通过描述高处的空堂俯瞰碧绿的沙丘,进一步展现了景色的辽阔与层次感。
“湘江兰芷明于玉,泽国楼台迥似秋。”这两句将视线转向远方,湘江边的兰花和香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仿佛玉石一般;而远处的楼台在广阔的泽国中显得格外孤寂,仿佛是秋天的景象,给人一种深邃而静谧的感觉。
“坐里芙蓉开列嶂,尊前瑶草散芳洲。”这两句则聚焦于眼前的景致,坐在其中的芙蓉花如同屏障般排列,尊前的瑶草散布在芳香的洲地上,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香气。
最后,“玺书无奈频催起,猿鹤窥人怅别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玺书的催促让他不得不离开,此时,连猿猴与仙鹤都似乎在窥视着他的离去,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离别之愁的感慨。
万古江入海,吴蜀有不通。
不通谁使然,人自为异同。
昔在李孟钱,士各怀土封。
静言彼何尤,亦各徇所忠。
恭惟宋受命,三姓皆朝宗。
斯文已百年,名世才数公。
眉山与金陵,柰何不相容。
大雅如关洛,亦复互诋攻。
朋分文字间,祸起师友中。
四郊忽戎马,尘满夷门宫。
往事已覆辙,后事如飘蓬。
一饭忘苦饥,一褐忘苦冬。
身谋每不长,王事靡有终。
有客独恻恻,万里兴深衷。
相过话离合,历历繇熙丰。
我久世虑薄,念之涕无从。
贫贱将安归,功名在其逢。
有能用斯人,可使百阻空。
西人不为西,东人不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