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来悲接夜来欢,安不人惊梦不还。
已御翔鸾天上去,委形空寄古楼山。
晓来悲接夜来欢,安不人惊梦不还。
已御翔鸾天上去,委形空寄古楼山。
这首挽辞《夫人陈氏挽辞(其一)》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对亡者生前与逝后的对比描绘,表达了深切的哀思与缅怀之情。
首句“晓来悲接夜来欢”,以晨起的悲伤与夜晚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逝者的离别,悲喜交加的情绪中蕴含着对逝者的深深怀念。接着,“安不人惊梦不还”一句,通过“安”字的反问,表达了对逝者是否安然离去的疑问,同时“梦不还”则暗示了对逝者无法再归来的无奈与伤感。
后两句“已御翔鸾天上去,委形空寄古楼山。”进一步描述了逝者已随仙鹤飞升至天界,而其遗体仅能寄托于古老的山楼之中。这里运用了神话与自然的意象,既展现了对逝者超脱尘世、灵魂升天的美好想象,也暗含了对现实世界中遗体安放的无奈与哀痛。
整体而言,这首挽辞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生命与死亡的主题,以及人们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与思念之情。
君不见,清凉山前一灵石,一片方方大如席。
云是文殊说法座,千古流传夸胜迹。
我生闻说自孩提,将信还疑难考索。
寄慕兹山四十春,苦为浮名缚冠帻。
迩束嫡宦游汾阳,行旌北指台山冈。
跻攀万仞不惮险,清秋天爽披清凉。
石旁拭目辩真伪,恐感禅家虚诞累。
殷勤立石遍招呼,仆夫累为堪容萃。
始信空中色相真,石能幻化通灵神。
石灵愈信文殊道,道神常显空中身。
空中身,灵山塔,我问灵山山不答。
异石中藏玄妙机,识破玄机输老衲。
老衲前知石灵性,坐石谈经神鬼听;
经余晓月诸山静,神光绕石天花馨。
楼倚明河,山蟠乔木,故国秋光如水。
常记别时,月冷半山环佩。
到而今、桂影寻人,端好在、竹西歌吹。如醉。
望白蘋风里,关山无际。可惜琼瑶千里。
有少年玉人,吟啸天外。脂粉清辉,冷射藕花冰蕊。
念老去、镜里流年,空解道、人生适意。谁会。
更微云疏雨,空庭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