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民番错杂居,耕三耕一复何馀。
荒坑试种人拼兽,浮埔经秋佃变渔。
锄力丁男宜体恤,戈声甲仗戒粉挐。
纵存地角无多隙,案吏犹谈报垦书。
百里民番错杂居,耕三耕一复何馀。
荒坑试种人拼兽,浮埔经秋佃变渔。
锄力丁男宜体恤,戈声甲仗戒粉挐。
纵存地角无多隙,案吏犹谈报垦书。
这首诗描绘了兰阳地区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土地利用情况。开篇“百里民番错杂居”,展现了地域广阔,民族混居的景象。接着“耕三耕一复何余”,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即每耕作三次土地只能收获一次,剩余时间无法充分利用。
“荒坑试种人拼兽,浮埔经秋佃变渔”两句,生动描绘了人们为了生存,不畏艰难险阻,尝试在荒废的土地上种植作物,甚至在水边的浅滩上进行渔业生产,展现了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锄力丁男宜体恤,戈声甲仗戒粉挐”则体现了对劳力的尊重和对战争的警惕。强调了对男性劳动力的关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可能的战事,保持警惕。
最后,“纵存地角无多隙,案吏犹谈报垦书”表达了即便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官府依然鼓励垦荒,追求土地的最大化利用。整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清代兰阳地区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对土地的珍惜和利用的智慧。
青青门外竹,练练涧中流。
水竹自相激,天壤无炎洲。
我友有高韵,来为扶策游。
氛埃飞不到,轩窗寸寸秋。
高文穿天心,细字编蝇头。
气豪欲骑月,志锐定焚舟。
我来初过雨,衣衫空翠浮。
平生百斛尘,一洗空不留。
归来短檠下,清风入梦幽。
不知白莲社,肯容灵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