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籍无孔孟,诸子竞为书。
班马雄两汉,韩柳后驰驱。
斯文虽未丧,元气久已殊。
云胡后来者,每变日下趋。
靡然事华藻,琐甚雕虫鱼。
杳眇乱人耳,黄钟委路衢。
时无欧阳子,谁为扫其芜。
六籍无孔孟,诸子竞为书。
班马雄两汉,韩柳后驰驱。
斯文虽未丧,元气久已殊。
云胡后来者,每变日下趋。
靡然事华藻,琐甚雕虫鱼。
杳眇乱人耳,黄钟委路衢。
时无欧阳子,谁为扫其芜。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辛亥感兴六首(其一)》表达了对古代学术风气的感慨。诗中提到“六籍无孔孟”,暗示儒家经典在当时可能不如其他学说流行;“诸子竞为书”则描绘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接着,诗人赞扬了班固和司马迁(班马)在两汉时期的雄浑成就,以及韩愈和柳宗元(韩柳)的后续贡献。
然而,诗人忧虑的是,尽管文化传统尚未丧失,但精神实质(元气)已经发生了变化,后世学者趋于追求华丽的辞藻(华藻),过于琐碎,如同雕虫小技(琐甚雕虫鱼),失去了宏大深远的意蕴(杳眇乱人耳)。他以黄钟喻指高雅的学问,感叹这些被忽视,如同弃置于路边(黄钟委路衢)。
最后,诗人呼唤如欧阳修这样的大家出现,以扫除当时的浮夸之风,回归淳朴的学术研究(时无欧阳子,谁为扫其芜)。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学术风气败坏的忧虑,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坚守。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