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得希夷旨趣深,平生踪迹任浮沉。
壶中景待和烟卧,海上山须带鹤寻。
月里一枝慵举手,人间万事肯关心。
出尘风骨凭谁识,且枕焦桐混世吟。
已得希夷旨趣深,平生踪迹任浮沉。
壶中景待和烟卧,海上山须带鹤寻。
月里一枝慵举手,人间万事肯关心。
出尘风骨凭谁识,且枕焦桐混世吟。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赠吴山人》。诗中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道家哲学的韵味。
首句“已得希夷旨趣深”,点明了隐士已经领悟到了道家的精髓,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境界。接下来的“平生踪迹任浮沉”则展现了他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不为外界所拘束。
“壶中景待和烟卧,海上山须带鹤寻”两句,运用了道家常用的隐喻手法,壶中之景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世界,而海上之山则代表了远方的追求。和烟卧、带鹤寻,分别描绘了隐士在自然中的悠闲生活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月里一枝慵举手,人间万事肯关心”这两句,通过对比月下的静谧与人间的纷扰,表达了隐士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即使面对复杂的人间事务,也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出尘风骨凭谁识,且枕焦桐混世吟”则进一步强调了隐士的独特气质与超凡脱俗的追求。他或许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琴声作为与世隔绝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认同。
有鸟有鸟名慈乌,群儿哑哑争相呼。
羽毛甫集思反哺,为报父母恩劳劬。
民彝天理久沦斁,闻此肝胆为昭苏。
禽虫微物岂知义,乌性至孝由中孚。
枭獍雏成躯为裂,伯劳雏长肉已刳。
天地生物无不仁,何至善恶相悬殊。
禽中孝子尔乌是,世上逆子彼二雏。
父母爱子恩罔极,子心能似父母无。
人生谁实空桑出,为感物类长嗟吁。
嗟吁不足日云暮,老乌抱雏宿夜树。
舟行缓东去,波蹙疑西流。
尘扬频闭目,草偃付回眸。
翩翩溯岸鹭,缓缓沿波鸥。
聚沱留积滓,逆浪集浮沤。
门窥雨斜入,窗望山相留。
棹苦掌痕肿,烟回眦泪浮。
客舟上急急,我楫去悠悠。
一程分两日,半月仅三州。
仆嗔粮易竭,客怨利难谋。
柁斜横水面,人宿避沙头。
啸想武陵虎,化催西海虬。
欲寄风伯语,聊以吾诗投。
何如还借顺,咫尺登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