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怜幽绝,呼尊坐郁盘。
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
稚子收山果,残僧供野餐。
犹云涧道古,停策暝中看。
入寺怜幽绝,呼尊坐郁盘。
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
稚子收山果,残僧供野餐。
犹云涧道古,停策暝中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湖上兴福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
首句“入寺怜幽绝”,诗人一踏入寺庙,就被其清幽绝美的环境深深吸引,流露出对这份宁静的爱慕之情。接着,“呼尊坐郁盘”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寺庙内庄严而充满神秘氛围的场景,仿佛在呼唤着神圣的尊者,坐于盘旋的空气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共贪佛日好,不畏松风寒”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即使面对寒冷的松风也不畏惧,体现了他内心的坚定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
“稚子收山果,残僧供野餐”描绘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孩子们在收集山中的果实,而老僧则提供食物给来访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最后,“犹云涧道古,停策暝中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山路的赞叹以及在夜幕降临时的驻足观赏,流露出对历史与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宗教信仰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思的佳作。
夜迢迢更路迢迢,淡月飘灯自过桥。
想得阿娇燃烛待,也应初换第三条。
春才几日。早数枝开遍,笑他红白。
仙径曾逢,萼绿华来记相识。
修竹天寒翠倚,翻认了、暗侵苔色。
纵一片、月底难寻,微晕怎消得。脉脉。清露湿。
便静掩帘衣,夜香难隔。吴根旧宅。
篱角无言照溪侧。
只有楼边易坠,又何处、短亭风笛。
归路杳、但梦绕,铜坑断碧。
粉绡底。
指槲窠、双栖锦鸟,吴侬未识,约略蛮乡生意。
珠江有客归说,早觉格磔,钩辀来个里。
黄茅瘴雨,傍船窗、频唤堕青衫泪。惯穿翅。
踯躅花边,林檎枝背。晓杜昏猿,相和一声声碎。
莫怪慵听懊恼,便种兰条,也愁斑似你。
动人怜处,算除非、翠馆瓣销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