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答讲僧》
《答讲僧》全文
宋 / 朱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

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iǎngsēng
sòng / zhūyán

xiānhòujuéliùgēnháixiàngyòngshíkōng

nánjiāngchéngshīzhīzàixúnchángzhōng

翻译
四大皆空,无需刻意察觉
六根清净,仍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注释
四大: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宇宙现象。
不须先后觉:不需要分别去感知或忽视它们。
六根:佛教中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
时空:时间和空间,表示存在的环境。
难将:难以用言语表达。
语默:说话和沉默。
呈师:呈现给老师或者指导者。
寻常:平常的,日常的。
鉴赏

此诗为宋代诗人朱炎所作,名《答讲僧》。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生活态度。

首句“四大不须先后觉”中的“四大”指的是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代表了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这里的“不须先后觉”,意味着这些基本元素在宇宙中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依存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观点。

紧接着,“六根还向用时空”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代表了感知世界的六个器官。这里强调这些感官应该被用于体验和感受时间与空间,这是对禅修中观照现实之法的一种描绘。

第三句“难将语默呈师也”,表达了一种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诗人认为,某些深奥的禅理难以用言语表达,甚至连向师父展示自己的理解都感到困难。这反映了禅宗强调直观体验、超越语言文字的特点。

最后,“只在寻常语默中”,则是诗人对上一句的一种释然。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言谈和沉默之中,也能体现出禅理。这句话传达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强调真理往往藏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不必刻意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感知和语言表达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内在禅味的生活态度。诗人朱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法的理解,将这种境界描绘得生动而有力。

作者介绍

朱炎
朝代:宋   籍贯:真宗朝

朱炎,真宗朝人,曾为节度判官(《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七)。
猜你喜欢

马伯庸中丞桐乡阡迁祔有旨赐碑名肇文开善有诗次韵

公家阡表似泷冈,总为能文补舜裳。

龙耳当承天子问,龟趺重表郑公乡。

异时将相宁无种,此举邦家亦有光。

想见丹书映丛桂,淮南无地著秋香。

(0)

道馆雅集听琴次杨彦常韵

幽蒿细竹满墙间,雨后危墙似断山。

一室了忘尘世隘,诸君能赏病夫閒。

池巡野鹤鱼苗缘,土蚀秋虫菜甲斑。

我不鼓琴偏识趣,绝怜失势重跻攀。

(0)

十月十八夜震泽风大作明日大雪异常又明日甲子日出大寒

弱龄逃世网,一勇以求志。

折旋四十载,竟日坐有累。

大拙使为巧,小朴使为器。

用是役于人,夫岂足言智。

飘风鼓具区,如我长噫气。

追惟年运往,通夕遂忘寐。

圣人罕言命,天道殊难致。

委顺待未来,馀日敢终弃。

(0)

寄题刘彦基丹室

昔闻冲虚宫,远在锦江头。

往来多异人,东望不可求。

借问鸿宝书,枕中今在不。

尚馀一丸药,光景夜不收。

食之生羽翼,飞去十二楼。

下视何苍苍,至情难久留。

我将拾瑶草,迟子于玄洲。

(0)

东汉高士咏十四首·其七费长房

赠行青竹杖,壶中有馀地。

如何一升酒,尽日登楼醉。

(0)

雁字

界破青天印碧波,分明点画与波戈。

右军不识其中意,却把黄庭换白鹅。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