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
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
四大不须先后觉,六根还向用时空。
难将语默呈师也,只在寻常语默中。
此诗为宋代诗人朱炎所作,名《答讲僧》。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禅理的领悟和生活态度。
首句“四大不须先后觉”中的“四大”指的是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代表了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这里的“不须先后觉”,意味着这些基本元素在宇宙中并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依存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观点。
紧接着,“六根还向用时空”中的“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代表了感知世界的六个器官。这里强调这些感官应该被用于体验和感受时间与空间,这是对禅修中观照现实之法的一种描绘。
第三句“难将语默呈师也”,表达了一种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诗人认为,某些深奥的禅理难以用言语表达,甚至连向师父展示自己的理解都感到困难。这反映了禅宗强调直观体验、超越语言文字的特点。
最后,“只在寻常语默中”,则是诗人对上一句的一种释然。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言谈和沉默之中,也能体现出禅理。这句话传达了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强调真理往往藏于生活的点滴之中,不必刻意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感知和语言表达的反思,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内在禅味的生活态度。诗人朱炎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法的理解,将这种境界描绘得生动而有力。
弱龄逃世网,一勇以求志。
折旋四十载,竟日坐有累。
大拙使为巧,小朴使为器。
用是役于人,夫岂足言智。
飘风鼓具区,如我长噫气。
追惟年运往,通夕遂忘寐。
圣人罕言命,天道殊难致。
委顺待未来,馀日敢终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