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陀伽。
观身实相净圣果,自度众生大悲愿。
一一浮沤镜本空,八万四千垂手处。
梦时捉得水中月,亲与猕猴观古镜。
自心海岸孤绝处,戒定慧香补陀伽。
观身实相净圣果,自度众生大悲愿。
一一浮沤镜本空,八万四千垂手处。
梦时捉得水中月,亲与猕猴观古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的《观世音赞》系列中的第二首,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和修行理念为题材。诗中描绘了观音菩萨在内心深处的修行境界,以及她对身心清净、智慧与慈悲的追求。
"自心海岸孤绝处",形象地刻画了观音菩萨内心的寂静与超然,如同独自站在心灵的荒芜海岸线上,远离尘世纷扰。"戒定慧香补陀伽",戒律、禅定和智慧的熏陶,如香烟缭绕,象征着她在修行中的不懈努力,以补陀伽(佛教圣地)为修行之地。
"观身实相净圣果",观音通过观照自身,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达到身心净化,这是她修行的成果。"自度众生大悲愿",表达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宏大悲愿,她不仅自我解脱,更关注他人的苦难。
"一一浮沤镜本空",比喻世事如梦幻泡影,皆为空幻不实。"八万四千垂手处",形容观音菩萨无所不在,随时准备帮助众生。"梦时捉得水中月",进一步强调了空性观念,即使是梦境中的事物也是虚幻的。
最后两句"亲与猕猴观古镜",寓意观音菩萨以平等之心对待万物,连猕猴也能理解她的智慧之镜,体现了她的慈悲与智慧并重。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修行境界和无私大爱,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慈悲与智慧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