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感事》
《感事》全文
清 / 李希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苍苍玄武伴钩陈,共影同光欲向晨。

谁信屈平思去楚,不妨胡亥解亡秦。

茂陵尚自求封禅,宣室何曾问鬼神。

试过新亭风景地,南冠对泣更无人。

(0)
鉴赏

这首诗《感事》由清代诗人李希圣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人物命运以及现实情境的深刻洞察。

首联“苍苍玄武伴钩陈,共影同光欲向晨”以自然景象起笔,玄武与钩陈象征着历史的轮回与时间的流逝,它们共同映照在黎明前的曙光中,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也暗含着历史的循环与不变。

颔联“谁信屈平思去楚,不妨胡亥解亡秦”引用了屈原和胡亥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前者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与无奈离开,后者则讽刺了胡亥的短视与秦朝的灭亡。这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颈联“茂陵尚自求封禅,宣室何曾问鬼神”进一步将话题转向历史上的帝王追求与信仰。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而宣室则是汉文帝接见贤士的地方。这两句通过对比,反映了帝王对于功业的追求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认识。

尾联“试过新亭风景地,南冠对泣更无人”将视角转向现实,诗人通过想象自己经过新亭这一历史遗迹,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渺小。新亭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遗迹,此处“南冠”借指囚徒,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以及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及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历史观与人生哲学,引人深思。

作者介绍
李希圣

李希圣
朝代:清

希圣(1864年-1905年)清末官员,诗人。字亦元,号卧公,湖南湘乡(长沙)人。生于清穆宗同治三年,卒于德宗光绪三十一年,年四十二岁。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官刑部主事,荐举经济特科。初治训诂,通古今治法,尝纂《光绪会计录》以总综财赋,又草《律例损益议》,张百熙等极重之。百熙奉诏管学,引以为助。希圣通籍后始学为诗,有作必七律,以玉溪生(李商隐)自许,著有《雁影斋诗存》,传于世。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0)

槜李道中二首

卧龙山下听吟松,细雨清明似梦中。
柳荫朱栏三百尺,渴乌犹自泣春风。

(0)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0)

赠孤山道士二首

九霄象简手中擎,岂是闲人爱列卿。
洞里石田春漠漠,有田多与种黄精。

(0)

挽正字南仲四首

珠璧方辉耀,菁华未寂寥。
极知身作崇,何用食为妖。
牺象收儒庙,箫笳咽市桥。
作心纱帽冷,三径雨潇潇。

(0)

辛未九日晦日

遗体即母身,哀哀勿重陈。
一贻泉壤忧,两见霜露晨。
繁霜与重露,涂抹随荆榛。
身即未殒灭,强与松伯春。
遂于摇落中,见此天地仁。
玄鸟已辞社,蓐收方降莘。
拭泪声秋旻,何由酬艰辛。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曹著 王苏苏 余玠 胥偃 王仲舒 黎逢 陈淬 郑道传 辛替否 薛克构 李赞华 陈省华 曹粹中 陈瑄 许尧佐 林披 徐琦 查文徽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