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下陈蕃榻,青山有逸民。
来从芳草引,坐与碧山邻。
中酒无虚日,寻花及好春。
相看莫相笑,同是竹林人。
谁下陈蕃榻,青山有逸民。
来从芳草引,坐与碧山邻。
中酒无虚日,寻花及好春。
相看莫相笑,同是竹林人。
这首明代诗人张时彻的《竹墟宅》描绘了一幅隐居生活的画面。首句“谁下陈蕃榻”巧妙地借用了典故,暗示有位高洁之士来到这竹墟宅,如同当年陈蕃让贤者歇息的榻边。接下来的“青山有逸民”进一步强调了主人的身份,他是远离尘世、超脱世俗的隐逸之人。
“来从芳草引,坐与碧山邻”描绘了宅子周围环境的清幽,来访者沿着芬芳的草地而来,宅子紧邻翠绿的山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氛围。诗人接着写到,“中酒无虚日,寻花及好春”,表达了主人闲适的生活方式,即使饮酒也常常伴随着欣赏春花,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最后两句“相看莫相笑,同是竹林人”表达了诗人对同类的理解和共鸣,他们都是志趣相投的隐士,彼此之间无需过多言语,共享那份超然物外的恬淡心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墟宅主人的隐逸生活及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水外轻阴,做弄得飞云,吹断晴絮。
驻马桥西,还系旧时芳树。
不见翠陌寻春,每问著、小桃无语。
恨燕莺、不识闲情,却隔乱红飞去。
少年曾识春风意,到如今、怨怀难诉。
魂惊冉冉江南远,烟草愁如许。
此意待写翠笺,奈断肠、都无新句。
问甚时、舞凤歌鸾,花里再看仙侣。
歌声凄怨。
是几度诉春,春都不管。
感绿惊红,颦烟啼月,长是为春消黯。
玉骨瘦无一把,粉泪愁多千点。
可怜损,任尘侵粉蠹,舞裙歌扇。
转盼。
尘梦断。
峡里云归,空想春风面。
燕子楼空,玉台妆冷,湖外翠峰眉浅。
绮陌断魂名在,宝箧返魂香远。
此情苦,问落花流水,何时重见。
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
有谁见、罗袜尘生。
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
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
怕佩解、却返瑶京。
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
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