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寺门心便幽,禅居寂静即林丘。
寄身京国那堪再,回首江山孰与俦。
晚饭且甘僧供淡,清宵聊缓客乡愁。
泰陵独慰来瞻谒,荐录初登甲子秋。
一入寺门心便幽,禅居寂静即林丘。
寄身京国那堪再,回首江山孰与俦。
晚饭且甘僧供淡,清宵聊缓客乡愁。
泰陵独慰来瞻谒,荐录初登甲子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昌平瑞光寺住宿时的心境和所见所感。首句“一入寺门心便幽”,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诗人踏入寺庙后内心的宁静与沉寂,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格外安静,心灵得到了净化。接着,“禅居寂静即林丘”进一步强调了寺庙环境的静谧与自然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远离尘嚣。
“寄身京国那堪再,回首江山孰与俦”两句,诗人将自己身处繁华京城的生活与眼前的寺庙生活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之情。
“晚饭且甘僧供淡,清宵聊缓客乡愁”则展现了诗人对寺庙生活的适应与享受。即使饭菜简单,但在清静的夜晚,诗人能够暂时忘却思乡之愁,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泰陵独慰来瞻谒,荐录初登甲子秋”点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瞻仰泰陵,并在甲子年的秋天初次登上荐录。这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的探寻之旅,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一次释放与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喧嚣到宁静的心路历程,以及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
园令还多病,东方更少徒。
寻山只独往,到寺即吾庐。
酬答惭居士,衣冠谢鄙儒。
冥心偶有会,木榻小跏趺。
禅栖吾所好,来往亦随缘。
信宿还今夕,支离又十年。
病身宁礼束,懒性已书捐。
兴到成开口,逢人更默然。
海上倭方急,云中虏又侵。
缨冠本非分,抱膝复何心。
树冷秋前寺,篁齐雨后林。
此乡非楚泽,濯足亦成吟。
委形堪落魄,任性绝安排。
得失浮生梦,闲忙造物差。
平湖疏野树,微雨寂山斋。
欲证空王偈,犹嫌落几阶。
家园只百里,几月不知归。
饭合山僧灶,眠分渔父矶。
貌衰非示病,才拙似忘机。
虽然断荤酒,不惹独醒讥。
山房夜雨歇,檐溜响空阶。
叔夜惟贪睡,荣趎又孰偕。
废梳同祝发,厌肉类持斋。
转觉人情隔,岩僧却可侪。
《宿荆溪上塘庵述怀余向曾游此匆匆十年矣》【明·唐顺之】园令还多病,东方更少徒。寻山只独往,到寺即吾庐。酬答惭居士,衣冠谢鄙儒。冥心偶有会,木榻小跏趺。禅栖吾所好,来往亦随缘。信宿还今夕,支离又十年。病身宁礼束,懒性已书捐。兴到成开口,逢人更默然。海上倭方急,云中虏又侵。缨冠本非分,抱膝复何心。树冷秋前寺,篁齐雨后林。此乡非楚泽,濯足亦成吟。委形堪落魄,任性绝安排。得失浮生梦,闲忙造物差。平湖疏野树,微雨寂山斋。欲证空王偈,犹嫌落几阶。家园只百里,几月不知归。饭合山僧灶,眠分渔父矶。貌衰非示病,才拙似忘机。虽然断荤酒,不惹独醒讥。山房夜雨歇,檐溜响空阶。叔夜惟贪睡,荣趎又孰偕。废梳同祝发,厌肉类持斋。转觉人情隔,岩僧却可侪。
https://shici.929r.com/shici/HjqF11.html
少时不辩中秋月,视与常时无各别。
老来偏与月相恋,恋月还应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
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
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固不及,豪捲酒波连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