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学昭昭责力行,湖湘一派到于今。
好翻愚岛词锋手,密察濂溪理窟心。
二水秋清严奠礼,九疑云近想韶音。
咏归也觉西风好,须信诗□在泮林。
正学昭昭责力行,湖湘一派到于今。
好翻愚岛词锋手,密察濂溪理窟心。
二水秋清严奠礼,九疑云近想韶音。
咏归也觉西风好,须信诗□在泮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虞㠭所作的《释奠诗》,主要表达了对学术传承和儒家经典的敬仰之情。首句“正学昭昭责力行”强调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实践精神,暗示教育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接下来,“湖湘一派到于今”提到了湖湘学派的源远流长,虞㠭可能是在湖南地区,对当地学术传统有所感慨。
“好翻愚岛词锋手,密察濂溪理窟心”两句,通过“愚岛”和“濂溪”这两个典故,分别赞美了前人的智慧和对周敦颐(号濂溪)理学思想的深入探究。前者可能指的是某位学者的才情,后者则体现了对儒家哲学的精研。
“二水秋清严奠礼,九疑云近想韶音”描绘了秋季祭奠先贤的庄重场景,以及对古代圣贤如舜帝(九疑山是其传说中的葬地)的追思。最后一句“咏归也觉西风好,须信诗□在泮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术研究的热爱,即使在归途中,也能感受到学术氛围的美好,相信这种精神在学术园地(泮林)中得以延续。
整体来看,虞㠭的这首诗以儒家教育和学术传承为主题,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展现了对古代学者的敬仰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我皇实英武,明断由天授。
锐意废中官,微行脱狂寇。
处约能自宏,知新兼存旧。
隐然恢复气,河源出星宿。
汉武乃中主,仁义如黼绣。
不思戢多欲,汲直岂能救。
秦王方十八,龙飞年亦富。
苟知矜细行,孰敢议童幼?
本朝法至严,极盛难为后。
舜禹诚可师,一洗汉唐陋。
朱生咏史诗,意若有所讽。
子意吾深了,不惮独为众。
舜文东西夷,中国行一统。
兴亡何足道,委质意自重。
贼民乱无极,相斫绝可痛。
徒为枭雄资,图霸力徐纵。
惜哉无斧柯,虽老犹堪用。
君岂真楚狂,长歌亦叹凤。
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
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
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
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
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
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