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层峰叠浪中,水光山色动帘栊。
红尘地少多逢石,画栋云轻不受风。
陶径菊松今古在,米船书画往来通。
濯缨谁和沧浪曲,我亦无心谢此翁。
家住层峰叠浪中,水光山色动帘栊。
红尘地少多逢石,画栋云轻不受风。
陶径菊松今古在,米船书画往来通。
濯缨谁和沧浪曲,我亦无心谢此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居住在层峦叠嶂中的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与独到见解。开篇“家住层峰叠浪中,水光山色动帘栊”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居所的壮丽景色,山峰连绵,波光粼粼,仿佛直接映入窗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接着,“红尘地少多逢石,画栋云轻不受风”两句,对比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红尘之中,石头成为常见的景物,而高耸的画栋却能轻盈地在云间飘浮,不受风吹动摇,象征着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陶径菊松今古在,米船书画往来通”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精神境界。陶渊明的隐逸之路、菊花与松树的坚韧不拔,以及米芾的书画艺术,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表明他不仅欣赏自然之美,更追求心灵的纯净与艺术的真谛。
最后,“濯缨谁和沧浪曲,我亦无心谢此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他似乎在问,谁能与他一同唱和这自然之歌?而他本人,也已无心去感谢那些曾经给予他灵感与启发的人或事,因为他已经融入了这份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中,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艺术与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精神归宿的渴望。
黄芦瑟瑟吴江冷,烟月空濛湿秋景。
脊令对对在原头,来往飞鸣翻瘦影。
何人写此意应殊,生色初疑造化俱。
世情徒解誉名笔,我独临风悲友于。
忆昔同胞将七弟,钟爱先王分一气。
凤雏龙种竟难成,芳草斜阳尽捐弃。
黄金色相玉精神,暂缘谪限留风尘。
不是吾家吝茅土,多应霄汉回星辰。
谫薄嗟余嗣重位,国玺相传恒恐坠。
披图忆弟更思亲,独立乾坤洒清泪。
凿破苍苔地,引来寒溜长。
中有碧荷盘,红莲净以芳。
薰风扇炎熇,赤日回朱光。
披襟坐钓石,高柳阴生凉。
诗成复浩歌,对酒成疏狂。
恣我一朝乐,焉知人事忙。
邀宾时共适,临流飞羽觞。
洒然万虑清,援琴调宫商。
地僻绝喧杂,世事浑相忘。
兹盟幸无爽,终岁来徜徉。
西旅贡神獒,召公力阻之。
远方献名马,汉文乃深辞。
陇西产鹦鹉,广南生荔枝。
巨象致南粤,狮子走西陲。
翠禽尽输羽,猛兽皆脱皮。
白玉罄山谷,黄金空泽陂。
纷纷争献纳,扰扰欲何为。
愿言贡贤俊,为国扶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