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木湾前芦雁稀。琵琶洲畔竹花飞。
南去陆郎烟瘴里,几时归。
翠鸟羽长临镜远,章鱼海阔跳波微。
看到木棉红又白,好装衣。
黄木湾前芦雁稀。琵琶洲畔竹花飞。
南去陆郎烟瘴里,几时归。
翠鸟羽长临镜远,章鱼海阔跳波微。
看到木棉红又白,好装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离愁的画面。首句“黄木湾前芦雁稀”,以寥寥几笔勾勒出秋天的景象,黄木湾边,芦雁已不多见,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环境的寂寥。次句“琵琶洲畔竹花飞”,进一步渲染了氛围,竹花飘落,如同乐曲中的断音符,增添了淡淡的哀伤。
“南去陆郎烟瘴里,几时归”表达了对远方朋友张七的思念,他在南方的烟瘴之地,诗人不知他何时能归来,流露出深深的牵挂。接下来,“翠鸟羽长临镜远,章鱼海阔跳波微”,通过翠鸟展翅飞翔和章鱼在广阔海面跳跃的意象,寓言性地传达出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同时也暗含对友人归期无定的无奈。
最后两句“看到木棉红又白,好装衣”,借木棉花的色彩变化,寄寓时光流转,希望张七归来时,能用这鲜艳的木棉为自己缝制衣物,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真挚,画面生动,通过自然景物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和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
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
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
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
谁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
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
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
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
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
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
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
早朝非晚起,束带异抽簪。
因向智者说,游鱼思旧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