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身一尘垢,与物孰为亲。
有迹与无象,二者孰为真。
借问此比邱,方其阅世辰。
杳乘六气辨,万汇同一钧。
纵复随化往,存者犹日轮。
何为累一蜕,长托玆川津。
万劫一刹那,久暂固已均。
不以去为快,不以存为珍。
见者自分别,何足议至神。
连朝卧小艇,了不见异人。
蹑屣谒导师,默与扣净因。
推测可与否,定知师不嗔。
出门纵鸣橹,烟雾江泯泯。
是身一尘垢,与物孰为亲。
有迹与无象,二者孰为真。
借问此比邱,方其阅世辰。
杳乘六气辨,万汇同一钧。
纵复随化往,存者犹日轮。
何为累一蜕,长托玆川津。
万劫一刹那,久暂固已均。
不以去为快,不以存为珍。
见者自分别,何足议至神。
连朝卧小艇,了不见异人。
蹑屣谒导师,默与扣净因。
推测可与否,定知师不嗔。
出门纵鸣橹,烟雾江泯泯。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姚鼐创作,名为《康熙閒无为州僧曰修学死而其身不坏其徒涂以金奉于所居三官庙舟过瞻之作诗》。全诗通过描述一位僧人死后身体不腐的现象,以及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对生命、死亡、存在本质的深刻探讨。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是身一尘垢”与“与物孰为亲”相对比,探讨了个体与万物的关系;“有迹与无象,二者孰为真”则引出对存在形式的思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存在的本质。诗人借僧人之口,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辩证理解:“万劫一刹那,久暂固已均”,强调了时间的相对性和生命的普遍性。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如“连朝卧小艇,了不见异人”,以及与导师的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蹑屣谒导师,默与扣净因”,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以及对“推测可与否”的深思熟虑,最终表达了对导师的理解与尊重:“定知师不嗔”。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死、存在、精神追求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梅雨呈新霁,祥云绕帝基。
节临端午日,世际太平时。
阊阖开金殿,鸾舆出玉墀。
龙颜亲阅武,虎士竞奔驰。
月杖挑花露,星毬映綵旗。
弯弓驱雾鬣,飞镞剪杨枝。
得巧摐金捷,争剽伐鼓迟。
人誇周道盛,班列汉宫仪。
补报惭无术,观瞻颂有诗。
文脩兼武备,四海乐雍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