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一卧十余春,忽听晨钟唤醒人。
萧寺依稀残月落,景阳遮莫晓妆匀。
不才未入君王梦,戮力思捐社稷身。
今夜得因惊蹴起,刘琨先我舞鸡频。
沧浪一卧十余春,忽听晨钟唤醒人。
萧寺依稀残月落,景阳遮莫晓妆匀。
不才未入君王梦,戮力思捐社稷身。
今夜得因惊蹴起,刘琨先我舞鸡频。
这首诗《晓钟》由清代诗人诸保宥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晨钟声的感悟与思考。
首句“沧浪一卧十余春,忽听晨钟唤醒人”,诗人以“沧浪”自喻,暗示自己如同在深水之中沉睡多年,直到清晨的钟声响起,才被唤醒。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沉沦与觉醒与外界的提醒相结合,寓意深刻。
接着,“萧寺依稀残月落,景阳遮莫晓妆匀”,描述了清晨时分寺庙中的景象,残月即将隐没,天色渐明,晓妆(即晨妆)也渐渐完成。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更迭。
“不才未入君王梦,戮力思捐社稷身”,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追求的反思。他自认非君王之才,却心怀国家,愿意为社稷尽力。这种自我认知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体现了诗人的谦逊与高尚情操。
最后,“今夜得因惊蹴起,刘琨先我舞鸡频”,借用历史典故,提到晋朝将领刘琨与好友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以此激励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行动,不负使命。这里的“蹴起”形象地描绘了被钟声惊醒后立即行动的状态,与刘琨的故事相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晨钟声的触发,引出了对个人觉醒、自然美景、社会责任以及历史故事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