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
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
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
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
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萧索的自然风光画面。开篇“一桥夭矫界双湖”即设定了一个水景为主的意境,桥梁成为连接两湖的纽带,也是观察全景的最佳点。紧接着,“野径沿流到佛庐”展现出诗人行走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随着溪流的方向直至一处佛教修行之所,这里既可能是一座寺庙,也可能是某种类似于佛龛的静修之地。
接下来的“石塔残灯犹闪烁”和“相家乔木已萧疏”则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衰败。古老的石塔上,可能是某种纪念性建筑,其上的灯火在夜晚依然闪烁,但这也许只是对过去光明的回忆;而相家(相传为某家族或姓氏)的大树现在已变得稀疏,这不仅是自然界生长周期的一部分,也隐含了历史的变迁和家族兴衰。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景象。古老的井口被青苔所覆盖,井水在晴朗的日子里依然清澈但又略显危险,因为长时间的疏于维护使其边缘变得滑不留手;荒山上的草木由于气候严酷而难以除去,这里的“骨冷”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寒冷与坚硬的感觉。
最后,“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则引入了诗中的主体人物——一位可能居住在长水之滨的佛教修行者。这里的“痴”字用得非常妙,既可解为对佛法的专注与痴迷,也可理解为对世间万象的淡然与疏离;而“□根人定欲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一种询问或者是赞叹。这里的“□根人”可能指的是那些修行者,他们通过禅坐等方式来断绝世间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平静的生活理想。
薰风萧萧,黄流浑浑。上无舟与梁,下有鼍与鼋。
劝公无渡河,骇浪□吐吞。
惜君只欲留,何不听妾言。
东趋沧海渚,西极昆仑源。
浩浩无际流,何处招郎魂?公无渡河,为郎载歌。
往者已矣来者多,歌兮歌兮奈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