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真如寺》
《真如寺》全文
宋 / 仇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

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

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0)
翻译
一座桥优雅地横跨两个湖泊,一条小路沿着溪流延伸至佛寺。
石塔上的残灯仍在闪烁,豪门的树木已经显得稀疏。
古老的井台被青苔覆盖,晴天更显湿滑,荒山之上草木不再生长。
长水法师的痴心如何深沉,静坐修行的人又在想些什么?
注释
桥:指代连接湖泊的建筑物。
野径:乡村小路。
佛庐:佛寺。
石塔:用石头建造的塔。
残灯:破旧的灯火。
相家:豪门望族。
乔木:高大的树木。
苔封:长满青苔覆盖。
古井:年代久远的井。
晴逾滑:晴天时更加滑腻。
骨冷:形容荒凉、无人问津。
荒山:无人居住的山。
痴:深深的痴迷或专注。
人定:夜晚,静寂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萧索的自然风光画面。开篇“一桥夭矫界双湖”即设定了一个水景为主的意境,桥梁成为连接两湖的纽带,也是观察全景的最佳点。紧接着,“野径沿流到佛庐”展现出诗人行走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随着溪流的方向直至一处佛教修行之所,这里既可能是一座寺庙,也可能是某种类似于佛龛的静修之地。

接下来的“石塔残灯犹闪烁”和“相家乔木已萧疏”则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衰败。古老的石塔上,可能是某种纪念性建筑,其上的灯火在夜晚依然闪烁,但这也许只是对过去光明的回忆;而相家(相传为某家族或姓氏)的大树现在已变得稀疏,这不仅是自然界生长周期的一部分,也隐含了历史的变迁和家族兴衰。

“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则进一步描绘出一幅荒凉而静谧的景象。古老的井口被青苔所覆盖,井水在晴朗的日子里依然清澈但又略显危险,因为长时间的疏于维护使其边缘变得滑不留手;荒山上的草木由于气候严酷而难以除去,这里的“骨冷”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寒冷与坚硬的感觉。

最后,“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则引入了诗中的主体人物——一位可能居住在长水之滨的佛教修行者。这里的“痴”字用得非常妙,既可解为对佛法的专注与痴迷,也可理解为对世间万象的淡然与疏离;而“□根人定欲何如”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态度的一种询问或者是赞叹。这里的“□根人”可能指的是那些修行者,他们通过禅坐等方式来断绝世间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平静的生活理想。

作者介绍

仇远
朝代:宋   字:仁近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生辰:1247年~1326年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猜你喜欢

九曲樵歌十首·其二

一曲初过乱石硿,两山松柏翠重重。

下方楼阁天台观,坐听残阳数杵钟。

(0)

新山别馆十景·其三双涧观澜

柱峰堂下翠纷纷,俯鉴澄源气自芬。

两涧合流元有绪,八风吹水自成文。

沄沄尚想在川上,混混终当放海滨。

欲举源头问寒拾,幽亭尽日对松云。

(0)

四时宫词四首·其四

雪亚双鸳瓦,寒生五凤楼。

羊羔初燕罢,分赐绣㲨裘。

(0)

公无渡河

薰风萧萧,黄流浑浑。上无舟与梁,下有鼍与鼋。

劝公无渡河,骇浪□吐吞。

惜君只欲留,何不听妾言。

东趋沧海渚,西极昆仑源。

浩浩无际流,何处招郎魂?公无渡河,为郎载歌。

往者已矣来者多,歌兮歌兮奈若何!

(0)

秋雨夜坐

风雨夜窗急,庭帷秋思多。

萧萧闻落木,汹汹度惊波。

阶湿吟蛩乱,檐深宿鸟过。

青灯挑不尽,无奈客愁何。

(0)

燕山秋望三首·其一

西山水落向高风,万壑千厓出梵宫。

翠幕遥看银榜合,金精虚逐火轮空。

构栏静立翛翛上,冠佩飞行荡荡中。

何日龙船移棹晓,露房云水四帘通。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蒋礼鸿 王揖唐 邓拓 夏仁虎 江亢虎 金启华 陈更新 陈子范 钱昌照 范烟桥 石凌鹤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