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腰学弄无腔笛。被人呼作吹箫客。天上渺霓裳。
众仙歌舞忙。碎琴中散忍。斫柱湘东愤。
何事又沈吟。晓风残月心。
牛腰学弄无腔笛。被人呼作吹箫客。天上渺霓裳。
众仙歌舞忙。碎琴中散忍。斫柱湘东愤。
何事又沈吟。晓风残月心。
这首《菩萨蛮》由清代诗人杨玉衔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情感与想象的画面。
“牛腰学弄无腔笛”,开篇以“牛腰”比喻笛子,形象地描绘了笛声悠扬却无固定曲调的情景,暗示着主人公的音乐才华与情感表达的自由不羁。
“被人呼作吹箫客”,接着点明主人公被人们误认为是吹箫之人,暗含着社会对他的误解与认知偏差,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我认同与外界期待之间的矛盾感。
“天上渺霓裳,众仙歌舞忙”,这两句将场景转向天空,描绘出一幅仙界中仙女们翩翩起舞、轻盈如霓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同时也映射出主人公内心对于理想世界或某种精神追求的向往。
“碎琴中散忍,斫柱湘东愤”,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碎琴中散”,指的是古代音乐家中散先生因不满现实而毁琴自弃的故事;二是“斫柱湘东愤”,源自南朝宋时湘东王萧绎的故事,表达了对不公与无奈的愤慨。这两句通过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反抗,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坚守。
“何事又沈吟,晓风残月心”,最后两句以问句形式收尾,表达了主人公在清晨的微风与残月之下,再次陷入深思与沉吟的状态,暗示着他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典故,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深度与哲学思考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人间尚有薄寒侵,和气先薰草树心。
丹白自分齐破蕾,青黄相向欲交阴。
潺潺嫩水生幽谷,漠漠轻烟动远林。
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周任。
故物一已尽,嗟此岁年深。
野桃自著花,荒棘自生鍼。
芊芊谷水阳,郁郁昆山阴。
俛仰但如昨,游者不可寻。
江西一节铸黄金,最慰章滨父老心。
长孺向来真强予,次公今不异重临。
余风尚有欢谣在,陈迹非无胜事寻。
豫想新诗能寄我,十年华省故情深。
邂逅相随一日闲,或缘香火共灵山。
夕阳兴罢黄尘陌,直似蓬莱堕世间。
经世才难就,田园路欲迷。
殷懃将白发,下马照青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