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堇山裂流金精,万夫斫尽罗浮薪,南方帝子驱丙丁。
洪炉如山飞烈火,千佛乘莲火中坐。
浮图八层层八门,佛身摺动衣裳痕。
当时出冶立汉殿,汉主雄心割南甸。
后宫争出礼白毫,八百如花罗四面。
面上东隅纪铸时,龙文龟画光陆离。
土人读之半不识,字底千年藓花碧。
赤堇山裂流金精,万夫斫尽罗浮薪,南方帝子驱丙丁。
洪炉如山飞烈火,千佛乘莲火中坐。
浮图八层层八门,佛身摺动衣裳痕。
当时出冶立汉殿,汉主雄心割南甸。
后宫争出礼白毫,八百如花罗四面。
面上东隅纪铸时,龙文龟画光陆离。
土人读之半不识,字底千年藓花碧。
这首《乌金千佛塔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恭尹所作,通过对乌金千佛塔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冶炼技术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之美。
开篇以“赤堇山裂流金精”起笔,形象地描绘了赤堇山因金矿裂开,金精流出的壮观景象,暗示了古代冶炼业的繁荣。接着,“万夫斫尽罗浮薪”一句,描述了无数劳工在罗浮山砍伐木材,为冶炼提供燃料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南方帝子驱丙丁”则引入了神话色彩,将南方的帝王比作能够驾驭火神丙丁的人物,进一步强调了火在冶炼过程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洪炉如山飞烈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巨大的熔炉中火焰熊熊燃烧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
“千佛乘莲火中坐”这一句,巧妙地将佛教元素融入其中,想象千尊佛像在烈火中安然端坐,既体现了佛教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也寓意着佛法的永恒与不灭。
“浮图八层层八门,佛身摺动衣裳痕”描绘了乌金千佛塔的建筑特色,八层塔楼,每层都有八扇门,佛像的衣裳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既展示了建筑艺术的精湛,也蕴含了时间流逝的哲思。
“当时出冶立汉殿,汉主雄心割南甸”通过历史背景的引入,讲述了古代皇帝为了获取黄金资源,不惜发动战争,展现出权力与财富的追求。而“后宫争出礼白毫,八百如花罗四面”则描绘了宫廷中的奢华与矛盾,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复杂性。
“面上东隅纪铸时,龙文龟画光陆离”点出了乌金千佛塔上的文字和图案,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最后,“土人读之半不识,字底千年藓花碧”表达了当地居民对这些古老文字的理解有限,但它们依然在岁月的洗礼下保持着生机与美丽。
整体而言,《乌金千佛塔歌》不仅是一首赞美古代冶炼技术和佛教文化的诗歌,也是对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以及自然景观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