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怀广途,卢敖历四极。
尚惭壤虫隘,或哭周道阨。
伊余抱末衷,乃溯二子迹。
北游费岁年,东归眷幽赜。
岂不念穷路,黄鹄有羽翮。
阳羡山水区,西奠洞庭侧。
岩扉靡杂卉,菌芝类盈尺。
昔有摄生者,于此炼金液。
空筌夙所慕,灵洞杳莫测。
寒泉滴不散,千岁成璆碧。
中有科斗书,漫灭不可识。
朅来事冥探,宛若藐姑射。
岂伊耳目娱,但恐霜露迫。
缅思缟凤吹,傥值紫髯客。
修观竟十二,累果及八百。
深功谅难期,所志未忍息。
永服先圣训,至诚裂金石。
阮籍怀广途,卢敖历四极。
尚惭壤虫隘,或哭周道阨。
伊余抱末衷,乃溯二子迹。
北游费岁年,东归眷幽赜。
岂不念穷路,黄鹄有羽翮。
阳羡山水区,西奠洞庭侧。
岩扉靡杂卉,菌芝类盈尺。
昔有摄生者,于此炼金液。
空筌夙所慕,灵洞杳莫测。
寒泉滴不散,千岁成璆碧。
中有科斗书,漫灭不可识。
朅来事冥探,宛若藐姑射。
岂伊耳目娱,但恐霜露迫。
缅思缟凤吹,傥值紫髯客。
修观竟十二,累果及八百。
深功谅难期,所志未忍息。
永服先圣训,至诚裂金石。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善夫的《游张公洞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诗人游历张公洞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道生活的向往。
首句“阮籍怀广途,卢敖历四极”,借用了阮籍和卢敖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探索精神。接着,“尚惭壤虫隘,或哭周道阨”两句,通过对比壤虫的狭小世界和周道的困境,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和对自由探索的渴望。
“伊余抱末衷,乃溯二子迹”表明诗人决心追随阮籍和卢敖的脚步,探索未知的世界。“北游费岁年,东归眷幽赜”描述了诗人长时间的北行和最终返回幽深之地的情景,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
“岂不念穷路,黄鹄有羽翮”一句,以黄鹄比喻诗人虽面临困难,但仍有飞翔的勇气和希望。“阳羡山水区,西奠洞庭侧”则具体描绘了诗人所游之地的壮丽景色,阳羡的山水与洞庭湖的壮阔相映成趣。
“岩扉靡杂卉,菌芝类盈尺”描绘了洞府内外的清幽景象,岩洞之门没有杂草,菌类和灵芝生长茂盛。“昔有摄生者,于此炼金液”提到古代有人在此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增添了神秘色彩。“空筌夙所慕,灵洞杳莫测”表达了诗人对洞府深处的无限遐想和好奇。
“寒泉滴不散,千岁成璆碧”描绘了洞中寒泉的清澈与永恒之美。“中有科斗书,漫灭不可识”暗示洞府内可能藏有古老的知识或秘密,但已难以辨认。“朅来事冥探,宛若藐姑射”表达了诗人深入洞府进行神秘探索的决心,仿佛来到了仙人居住的地方。
“岂伊耳目娱,但恐霜露迫”表达了诗人虽然追求感官的愉悦,但更担心时间的流逝。“缅思缟凤吹,傥值紫髯客”想象着在洞府中能遇到仙人,听到他们的教诲。“修观竟十二,累果及八百”描述了诗人修行的成果,不仅延长了寿命,还获得了智慧和力量。“深功谅难期,所志未忍息”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之路的艰难认识,但对追求真理的热情永不熄灭。“永服先圣训,至诚裂金石”最后强调了诗人对古代圣贤教诲的尊崇和对至诚精神的追求,认为这种真诚能够穿透金石,达到心灵的最高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仙道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真理和永恒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
亲朋饷无时,邻里欢有佐。
况当岁之终,可以具百货。
礼意各示勤,手段不妨大。
我贫无往还,闭户但高卧。
藜羹且充肠,珍味不登坐。
犹胜许文休,衣食出马磨。
自非扬子云,载酒何人过。
空吟馈岁诗,自歌还自和。
蓍龟不须问,我命只自知。
多生堕宿业,世网缠绵之。
骅骝受羁衔,大笑跛鳖迟。
跛鳖亦复笑,缩首甘自卑。
何必参漆园,物理本自齐。
槟榔可消谷,志士常苦饥。
穆之万人雄,犹不免此讥。
我懦更多病,区区欲何为。
钟鼎不可倖,藜藿分所宜。
安能如黄蜂,为人填蜜脾。
清白傥少污,后人何所贻。
初学悔大谬,篆刻工文辞。
年来厌酸咸,淡爱陶潜诗。
爱诗固自佳,其如未忘机。
回头四十年,言动俱成非。
谁能逐世利,日久常规规。
惟当种溪田,与子常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