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系诗怀,有人恸哭谢康乐;
秋风埋战骨,无计招魂马伏波。
春草系诗怀,有人恸哭谢康乐;
秋风埋战骨,无计招魂马伏波。
这首挽诗《挽谢春池茂才》由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国藩所作,通过对春草与秋风的描绘,以及对谢康乐(谢灵运)与马伏波(马援)两位历史人物的引用,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与缅怀之情。
首句“春草系诗怀”,以春草象征生机与希望,暗示逝者生前的才华与情感如同春草般蓬勃生长,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同时,“系”字巧妙地将春草与诗人的思绪相连,表达了诗人对逝者作品的深深怀念。
次句“有人恸哭谢康乐”,通过引用谢灵运(字康乐)的例子,进一步强调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这里借其名,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暗含了对其文学成就的敬仰。
第三句“秋风埋战骨”,以秋风与战骨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秋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而战骨则代表着逝者在世时的英勇与牺牲。这一句既是对逝者英勇事迹的追忆,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无计招魂马伏波”,借用东汉名将马援(字文渊,号伏波将军)的故事,表达了对逝者无法再归的遗憾与无奈。马援一生征战无数,最终病逝于征讨交趾途中,这里以“招魂”一词寄托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同时也流露出对无法挽回生命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对逝者的深情悼念,又蕴含了对生命、历史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曾国藩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的洞察,使得这首挽诗不仅具有哀悼的情感色彩,更富有哲理的深度,堪称清代挽诗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