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有谷气,面黄无不瘳。
黄不欲太明,如缟裹栝楼。
相工摭绪馀,喜色占眉头。
得非许负术,亦从岐伯求。
病人有谷气,面黄无不瘳。
黄不欲太明,如缟裹栝楼。
相工摭绪馀,喜色占眉头。
得非许负术,亦从岐伯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人的面色和医生诊治的场景,反映出古人对医学特别是中医的重视。开篇“病人有谷气,面黄无不瘳”两句,直截了当地描述了病人的症状,即面部呈现黄色,这在中医学中通常与脾胃功能有关,可能是消化不良或其他内脏疾病的表现。
接下来的“黄不欲太明,如缟裹栝楼”进一步形容了这种黄色的特点,不是鲜明的黄,而是微弱、遮盖着的样子,给人一种沉闷之感。诗中的意象生动,通过对比来增强视觉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病人的面色变化。
“相工摭绪馀,喜色占眉头”则转向医生的诊治行为。“相工”指的是擅长望闻问切的医生,“摭绪馀”是细致观察的动作,表明医生在仔细地检查病人的面色和神情。医生对病人面部颜色的喜悦,是因为他能够从中看出疾病的端倪,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最后两句“得非许负术,亦从岐伯求”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医学知识的尊重和信任。这里提到的“许负术”是古代著名医生,岐伯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疗圣手。这两句暗示着,即使是一位有能力的医生,也会追寻那些伟大的医学先驱者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病人面色和医生诊治行为的细致描写,以及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尊重,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中医诊疗画面,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健康以及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宠参时宰道人琳,气盖诸公弟季心。
胜践肯论山在险,冥搜欲与海争深。
摇摇北下随帆影,踽踽东来想足音。
握手更知禅迫远,隔云灵鹫碧千寻。
泊船香炉峰,始与子相识。
寄书邗江上,诒我峰下石。
缘以湘水竹,携持与南北。
永怀故人欢,不愿百金易。
竹枯归樵苏,石烂弃沙砾。
夷门得邂逅,绿发皆半白。
追思少时事,俛仰如一夕。
老矣无所为,空知念畴昔。
常思一杯酒,要子相解释。
出门事纷纷,归卧意还讥。
闻当上湓水,持诏守岭厄。
方为万里别,执手先惨戚。
兹游信浩荡,山水多所得。
为我谢香炉,风尘每相忆。